> 入口只有一扇局促的紫檀雕花木门,连块像样的匾额都没有,台阶上长着青苔,却有成排的警备驻守,乍一看倒像是一栋破败不堪的洋楼。 在东交民巷这样西式建筑林立的地方,也未见丝毫的突兀,但任谁也难以窥见黄金屋内里的全貌。 门口的保卫个个训练有素,对每位座上宾的父母姓甚名谁烂熟于心,家底不厚到一定的程度,连这地界的大门都找不到。 就算是找到了,轻易也进不来。 凡能进得来的,家里的来头说出来都吓死人,绝非泛泛之辈。 苏阑她们到的时候,也被盘问了好半天。 直到会所的主人李之舟出来,领着她们进去,又训诫警卫们对人客气点儿。 这群公子哥儿对人都有种独到的礼貌,私底下玩的野是一回事,把女人当作玩物是一回事,瞧不上底层人又是另一回事,但自小被优渥家境浸泡出的教养不会丢。 说到底就是把体面看得比什么都重。 走廊宫灯高耀,推开一扇扇沉重的木门,他们才走到底。 苏阑当时满脑子想的,倒不是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名画,也不是八宝檀木架上陈列的名瓷,她心里盘踞着的是些更奇特的疑问:这些木门看着很轻,可是推起来,为什么又沉重无声? 一直到很后来,沈筵才告诉她。 这八步一扇的木门底下,都嵌着成片的黄金坠,因而分量要格外重一些。 这栋洋楼原本是民国时一位将军的故居。 战败后他仓皇带着夫人逃往台湾,只留下了个小妾守着宅子。她没读过几本书,也没什么本事,因此建国以后,过得很是潦倒。 只能每天从家里拿些东西出去变卖,换些钱米维持温饱,后来实在没东西可卖,她挖空心思开了阁楼,把将军藏在密室里的一尊蚌佛当了。 那尊佛像虽然光莹圆润,褶纹冠蚌,螺髻璎珞,却只有半截拇指的个头。 小妾怎么也不会想到,她南征北剿的丈夫,大字都不认识两个,手上竟有慈禧的陪葬。 而这件压棺底的墓葬品,会给她招惹上杀身之祸。 这尊蚌佛被当铺的老板认了出来,按捺住一份激动的心,给了那小妾几张钞票,没过多久就纠集匪徒夜闯将军府。 小妾在那场浩劫中葬身湖底,等她爹娘寻来时,尸首已经被鱼类啃得不成样。 而那一颗价值连城的蚌佛,兜兜转转,最终落入了沈家人的手里。 再后来这栋楼被李家买了下来,交给李之舟打理,成为李家父子接待宾客的场所。 苏阑她们到的时候,宴会还没有开始,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白泠带的是琵琶,可是苏阑不会弹。 苏阑见墙上挂了一张月琴,但人生地不熟的,她也不好贸贸然前去相问。 她在金堆玉砌的高墙面前驻足时,李之舟的声音从后头传过来:“你喜欢这把月琴?” 苏阑想也没想就摇头,这琴头雕牡丹,又盘圆柄直的,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手。 她一个靠打工来赚取学费的穷学生,拿什么去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物什? 可她也不知哪来的胆儿:“但我想借用一下行吗?” 李之舟打趣她,“小姑娘来演出不带吃饭的营生啊?” 见小姑娘红了脸,他并未再说,只伸手取了下来,“那你可得仔细着,这是宋代的古物。” 苏阑抱着月琴点头,“谢谢,我会很小心的。” 七点多人方到齐,四九城里的习气一向如此,要是约的七点钟,那七点你根本就甭想开席,总有人乔张做致。 沈筵就是那种无论什么宴会都姗姗来迟的人。 在他从小混迹的场面里,仿佛所有人天生该等他。 他有这样的家世,许他骄狂,也许他轻纵无礼。 苏阑记得很清楚,她们一首《赏中秋》已快唱到结尾,沈筵才懒散到场。 他穿了件ERMENEGILDO的纯手工定制衬衫,黑色的丝质料子,垂坠感强烈,苏阑却分明瞧出了几分飘逸脱俗。 沈筵的额头很周正,一双星眸炯炯有泽。 但他的眉间距有些窄,天然有一种蹙眉之感。 却又透着股难以名状的书卷气,斯文儒雅,和他脸上睥睨世人的傲劲不同。 席面就摆在院中,四月底的京城已有了几分暖意,隔开了曲水流觞。 察觉到他的目光往这边探,苏阑忙垂下头,专注唱着曲儿,她没有再往席上多看一眼。 酒过三巡之后,众人才喝开了,话也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