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捐给博物馆(1 / 2)

李定安提醒老先生时的声音很低,网友们没听到什么“苤苢”,但之后的“国宝”两个字,却听的清清楚楚。  一刹那,直播间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但随即,就像破了网的渔船,溅起了漫天水花。  “一块破砖,怎么就成国宝了?”  “网上翻遍了,就没查到叫马思思的名人。”  “剧本,肯定是剧本!”  “对,绝对是演的,不然主播怎么知道砖上有字?那玩意被水泥包的严严实实,除非他长了透视眼。”  “看着不太像演的,我查了一下,老残居的名气还是挺大的。那位老先生其实就是老板,姓关,还上过京城台的鉴宝节目。”  “如果那东西真是国宝,能值多少钱?”  “只要够得上‘国宝’两个字的,已经没办法用钱来衡量了,几亿都平平常常。但好多都禁止交易,比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这样的东西敢私下卖,足够把缝纫机踩到冒烟了。”  “想什么好事,还缝纫机?吃一斤花生米都不够……”  刚说到这里,“唰”的一下,直播间突然就黑了屏。  “我靠,不会真的是国宝,还是禁止交易的那种,不然主播关什么摄像头?”  “连声音都关了,摆明是怕留下证据!”  “说不好,但狗主播肯定是有想法了!”  “那怎么办,报警?”  “只是咱们在这里胡猜,报什么警?说不上就是剧本,演的……”  ……  他要用手机查资料,所以暂时退出了直播间,还不知道竟有网友准备打110。  “老先生你看,这是现存于西京碑林的熹平石经:石经碑面无纵横界格,一字隶书直下行文。每行字数虽不尽相同,但每个字的大小、行与行、字与字之间一丝不差,和桌上这块也一模一样。  你再看这两张,这是现存于国子监的清十三经,据说多数都是按照古籍仿刻的熹平石经,虽是楷体,但字数排序应该是一样的……”  经理和店员弯下腰,看着手机里的图片,大气都不敢出。  采采苤苢……薄言有之……不可求思……不可方思……言秣其马……  前两句出自诗经中的《苤苢》,后三句出自《汉广》,都是竖行。但如果当成横行,再从左往右看,最底下那一行字就是“马思思之苢”,前四個字的顺序和石砖上的一模一样,第五个字只剩了一个草字头,明显就是“苢”。  再看另一张: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这句出自易经中的《彖传》,《革卦》,石砖背面能看清的就只有“乃亡”,“革命”。  看到这里,经理头皮都麻了:熹平石经是中国第一块碑经,不但是楷书鼻祖蔡邕手书并亲自主持雕刻,只说史上第一部石刻的儒家典籍,就可谓是开历史之先河,根本不能用钱衡量。  加上流落国外的,存世的拢共就没有几块,所以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中的国宝。  但轻轻松松的,就被这年轻人给捡到了?  “之前上面包着水泥,老板怎么看出来的?”  李定安眼都不眨,张嘴就来:“以前去过西京,逛过碑林,所以有印象。早上看到这块砖上的断茬和西京的碑石很像,就买了下来……原本只是碰运气,也确实没想到……”  这……好像能解释的通,但这运气,逆天了吧?  老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语气也很委婉:“我经验有限,而且是第一次见这东西,所以只有七八成把握,老板还得再找人看看。另外,冒昧问一句:如果是真的,老板是准备收藏,还是出手?”  “这东西还能出手?”李定安一下来了兴致:“出手的话,能卖多少钱?”  老人懵住了,旁边的经理、店员同样懵住了。  只是照惯例客气一下,你还当真了?  你是没尝过专政的铁拳有多硬吧?  老人尴尬的笑了笑:“李老板,我说的出手,指捐给博物馆之类……当然,你要有特殊的渠道,就当我没说……”  什么渠道,唱铁门啊铁窗的渠道是吧?  李定安叹了口气:“开个玩笑而已……不知道老先生有没有博物馆或图书馆的熟人,要是有,还请代为联系一下!”  其实他早都想到了,又不能卖,还得有收益,哪也就只有一条路了:捐。  倒是要看看,系统这坑爹破烂玩意能给什么奖励。  “我现在就联系人!”  老人的效率很高,说打就打。电话里的人一听发现了熹平石经,有七八成是真迹,激动的声音都颤了:“关老师,请务必帮忙把人留住了,我一个小时……不,四十分钟就到。”  见李定安点头,老人又劝:“客人不着急走,你们注意安全!”  挂了电话,经理又叫了外卖,几人边吃边聊。  “李老板看着年轻,这眼光却顶尖,请问贵庚?”  “二十二,去年夏天刚毕业!”  一老一少,再加一个中年经理全愣住了。  看出他岁数不大,但没想到年轻到了这个份上?  经理又问:“那是家学渊源,还是学的考古专业?”  “都不是!”  李定安含含糊糊,“平时喜欢看这方面的书!”  “年少有为,了不得……”  老人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响动,三人齐齐的一转头,看到好多穿白大褂的,还抱着好几件叫不出名字来的仪器。  然后,一位穿着夹克,相貌普通的中年人走了进来。  “何副……不,何馆长?”  老人很是吃惊,连忙站起迎了上去,“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这可是国宝,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