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房。 离开院子后,许大爷递过来一张纸条,道:“小李师傅,人留的地址。” 李建昆接过一瞅,在海淀小镇,正好,他得先去趟房管局。 房屋性质必须确认清楚,否则问题就搞大了。 当年许多私房转公房,即便手头攥着房契,现阶段,没鸟用! 似乎是在85年,才启动过一次返还,为期两年。 两年内仍没拿房契来申请……嘿嘿。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新闻,啥背景忘了,民国时家族在京城拥有一百多间房。 战火年代,举家颠了,五十年后,后人拿着一摞房契,回来要房。 律师说,不好意思,废纸一摞。 啧啧,百多间首都房产嘞,得是多少个零? 告别许大爷,李建昆颠了。 一路驰骋,来到海淀小镇,路上捎了五斤刚上市的青皮橘子。 直奔房管局。 “哟,小同志,忒客气!” “应该的应该的,大家为人民事业劳心费力,吃点橘子不打紧。” 这话说的,不吃都不合适,人民群众的一片热心哪! 查个房屋性质,小事,记事簿哗哗哗翻开。 有了! 暂安处,162号,房屋九间,性质:私有。 铁坨! 李建昆眉笑颜开,当年据说有个政策,人丁兴旺的家族,可以保留十五间以下的私房,作为自住。 遂循着纸条上的地址,直奔区政府方向。 南大街? 话说,阿彪家是不是也搁这块? 得,当时少问一嘴,不晓得哪个门,否则把阿彪带上,说不定事半功倍。 先走一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