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曾想成为第二个韩函(1 / 2)

京大的其他两位教授只好上来帮忙,护着人,到了桌签,把笔塞到陈韬手里,有种被迫签字画押的感觉,字就签了,几人抓着他的手摁了手印。  另外有高校教授一直在喊:“陈韬,三思而后行,我校保送研究生,吾女天生丽质......”  “陈韬,你毕业后直接到吾女上市公司做总经理,年薪五百万!”  呃......就差当场认婿了。  人生高光不过如此吧,在争吵声中,陈韬恍然如梦。  与京大签约以后,曹教授得意道:“各位,散了吧?”  几位教授冷哼一声:“没报道之前,他还不是你们京大的人,陈韬,回去再考虑考虑,还有重新选择的机会,考虑好了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填报我校就行。”  陈韬知道此时得给教授们吃个定心丸,人不能飘忽不定,更不能做三姓家奴,铮铮骨气、忠贞不渝,为一个人坚定的品质。  高校喜欢这样的人。  “各位老师,我主意已定,就京大不变了。”  真正让几所高校看重陈韬的,其实是初赛文章《公交车上的苏格拉底》,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于二十年后让哲学界轰动的一篇哲学论文。  所以从陈韬来参赛的那一刻,他已经是评审团重点关注对象,教授们一致认为,他虽然是一名高中生,又来自于偏僻的农村,但对哲学的研究居然有较大突破思考,并且还具备新思维。  这种人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天才,二是抄袭。  评审团在初赛结束后就一直在调查陈韬的文章是否有抄袭的嫌疑,前前后后调查了一个月,最后否定了这个抄袭的可能。  这让教授们陷入了沉思,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待在山沟里,视野局限,贫困地区应该也没有人研究哲学,高中也不开哲学课,父母文化水平高中以下,那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阅读量大?不排除这种可能。  一篇涉及苏格拉底的千年一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竟然在公交车上有了新的答案。  凭借两篇优秀作文通过自主招生录取是常规操作,但各高校抢人确实有点儿夸张,不过万一是千年一遇的人才,错过岂不可惜。  “这是我的电话,回去以后有什么事情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我在京城等你,哦对了,三月份参加学校自主招生的时候别忘了打电话给我。”  京大教授曹闻轩掏出笔在一张便条上写下一串号码,将便条递给陈韬,曹教授有手机,看完冯小刚导演的《手机》电影他就买了一部。  陈韬也没见外,“一定给您打电话。”  “你的批判性文章很犀利,颇有鲁迅先生的风格,如果你选了中文系,就是我的学生,以后有机会可以给我当助教,做助教有很大几率留校任教。”  “谢谢老师夸奖,选专业的事我再考虑考虑。”  陈韬现在还没决定选哪个专业,通过新概念大赛一般只能选择中文系,但他现在想学管理,有句话叫:穷人学技术,富人学管理。  自己写书,总不如躺着让别人写更好。  曹闻轩没继续纠结专业的事,随口道,“你们那个地方我还没有去过,听说你们那里是大草原,风景优美。”  陈韬下意识想从兜里掏出手机打开相册给对方看照片,又想到现在自己手里的手机是黑白屏诺基亚,而不是上辈子的苹果14P。  “今年暑假的时候您若有空可以到我家那边玩,我全程接待,一定做好导游工作。”  “好,好,到时候有空我叫你几个作家一起过去”,曹闻轩想象了一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附近几人脑海里立即升起一副水草丰盛、牛羊成群的画面。  “刺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陈韬补了上一句。  几人脑海里画面一转,又升起一副蓝天白云下散落着蒙古包的画面。  “一定要去见识一下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陈韬,你们家是住蒙古包吗?  呃,这个鬼问题纠缠了他两辈子,现代社会谁住蒙古包啊,又不是游牧时代。  他忍住“他妈的我们不住蒙古包也不趴在牛肚皮下喝鲜奶”的冲动,笑着回答道:“老师们都被电视骗了,现在蒙古包没人住了,城镇都是楼房和平房,牧区也都是砖房。”  几位教授哈哈一笑,其中也有个别人到那儿做过考察,大概知道那边的情况,虽然落后,但已经不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在人们脑海当中,对草原有着不可磨灭的牛羊成群印记,这好比塞外的人总觉得沿海地区的人们家家一艘小船,家家都是渔民一样。  等再过几年旅游业发达起来,高速公路修建完善,人们就会自驾到草原玩,尤其是京城人,距离草原很近,只有三百多公里,只不过受阻于崇山峻岭的不便交通,现在与草原的交流还很少。  签完字以后,杂志社的编辑又找到了他,要跟他约稿。  这也是陈韬预料之中的,每届新概念大赛结束后,杂志社都会跟作者们约稿,一般以一万字的短篇和十几万字的中篇连载为主。  这时候很多作者会拿出自己平时写的存货,但陈韬没存货,想要连载,就得肝出来一部。  “趁热度能发一个连载最好,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写,把以前写的东西拿出来,编辑们给修正一下发表了也可以。”  杂志社现在迫切需要制造第二个韩函,所对陈韬的期望值很高,几个编辑一同前来,连李干事都来了,又给他提了一大堆意见建议。  陈韬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