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待了两天,跟李建成协商了具体的出版、包装和宣传事项,又签了一份出版合作协议,陈韬便从六里桥乘坐大巴车回了县城。 首本杂文集《最好的国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个月后就可以出版了,根据李建成精准的商业预判,首印初定5万册。 因为陈韬名气还没有上来,加上之前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宣传,也就是所谓的饥饿营销,蓄力不足,李建成保守了一点儿,打算先印5万册看看效果。 这个数量比韩函前段时间出版的杂文集数量少了八倍。 韩函的粉丝基础数据高,陈韬只是在业内小有名气,期待他出书的都是那一帮业内人士,以及一小撮粉丝。 正应了韩函那句话:也就是一百人那啥,一百人看。 天海文化公司会议室内,李建成带着策划组、编辑组等负责人在开会。 他要求策划组在三天内把对陈韬这本书的包装和宣传方案给做出来,但他特别交代,对真人不要进行过度的宣传和包装。 策划组的负责人说: “作者靠发表的几篇文章已经为自己炒作出一定的名气,我们只要推一把就可能让他大火,这样他的作品肯定会畅销,为什么我们不这么做呢?” 李建成何尝不知道在市场经济当中对于这种文学青春偶像炒作故事要比炒作作品更重要。 他摇摇头道: “你准备把他炒火了,然后看他自己飞吗?” 策划负责人立即明白了李建成的意图。 “我们要在他彻底火起来之前签下他,所以在签约之前,我们不能让他火,最起码是不能从我们手里火。” “我们要做的是,他没有实力火,得依靠我们才能火,这就是作为一个经纪公司最大的宗旨。” 编辑组的负责人说: “怪不得首印才5万册。” 李建成斜视他一眼,“首印5万册已经不少了,本来我是打算首印五千册的。” 编辑组负责人吐了吐舌头,心想你也太狠了。 李建成看出了几位负责人的不满,张嘴道: “韩函三重门首印多少,三千册!” 没什么名气的作家首印就像试水推,连出版社现在都市场经济了,何况应市场经济而诞生的图书文化公司呢。 在不确保畅销的前提下,谁敢花大价钱投资,这些社会精英稳如老狗。 李建成不是愣头青。 他当初亲自到通北本是想利用小县城的人没见过钱来一举签约陈韬的,但没想到这个高中生当时没签,现在也没答应他的签约提议。 刚刚接触的李蒂安,她的那本《天堂告别》由东风文艺出版社,首印也不过10万册。 而且这还是提前两年造了势的,且有人脉背景干预的情况,以李建成的判断,这本书应该不会大火,但能为她建立文学基础,以后再出书才能畅销。 陈韬获奖到现在前前后后不过半年的时间,时间跨度不够,中间也没有进行什么第三方炒作和自我炒作,也就是随着《镜子风暴》在檬芽杂志的连载,他才借机发表了几篇叫板韩函的文章。 李建成也是暗暗佩服这小子,按理说这小子很有些才华,但在没获奖和没连载小说之前,一直都是籍籍无名,连一篇作文都没发表过。 “他以前对稿费没兴趣?还是对成名没兴趣,肯定听说过张爱玲那句话。” “身在农村,肯定缺钱啊,为什么不早点儿靠写稿子补贴家用?” 一系列的疑问,让李建成摸不透陈韬的为人了。 李建成把《最好的国度》首印数量卡在刚刚好的位置上,有他的综合考虑。 如果不是业内呼吁高,以及陈韬那几篇叫板韩函的文章,首印应该还会更低。 会议结束后,各组分头行动,李建成又把负责具体出版事项的负责人叫进办公室。 “把《最好的国度》这本新书的发行印数调到八万,但协议不变,对外宣称也是五万,另外,你联系一下老关,跟他约个时间吃饭。” “好的李经理。” 老关,业内知名盗版商。 ...... 大巴车平稳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京城到通北的冀州段已经交工,可以正常行驶。 陈韬一边吃着饼干和火腿,一边和作家小姐姐李蒂安短信聊天。 李蒂安父母都是作家,母亲是晋远文联副主席,妥妥的“文二代”。 她于今年二月份刚刚出版长篇处女作《天堂告别》而崭露头角。 曾在文学殿堂级杂志“收获”上发表过小说《丛林的姐姐》。 收获杂志社和檬芽杂志社在一个大院,有人对此说这是“先檬芽后收获”的寓意。 在文学杂志界,这两本杂志都是很有重量级的,余桦、莫言都在收获上发表过不少文章。 李蒂安发表《丛林的姐姐》的那一期,正好是巴金先生百岁华诞的纪念刊。 这让她成了这本传统文学杂志最重视的青年作家之一,依靠两年前的名气和长期积累的才气,写下了《天堂告别》这本书。 “今天是碰到宝了啊,这可是将来某人要拼命抢的人才。” 李蒂安告诉陈韬她是通过东风文艺出版社的朋友跟李建成认识的,目前她正在写一本新书,还没有跟任何出版社签约这本书的版权,初步计划要把这本书交给杂志社连载。 靠谱一点儿的文化公司也在她的考察范围之内。 李建成正在积极筹划拿下她新书的版权,所以才有了晚上的那个饭局。 “明年她才从法国回来,几年后才被小四拼命签下,有的是时间。” 截胡,是基操了! 这趟京城之行除了搞定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