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四十五章(3 / 4)

三年级的事。小学离我家就一条马路的间隔,我们都是自己上下学。那是一个冬天,放学后,我因为写黑板报晚了一点回家。”

冬天的苏城,下午五点半左右天就黑了。

杨玲和同学在校门口分开。

走向十字路口,从斜对面弄堂入口进去,不出四分钟就能到家。

苏城遍布小河道,弄堂门口就有一条。

也就是说,十字路口附近就是小石桥,石桥直通弄堂口。

“我记得天刚刚黑,路灯还没亮。小河上,突然冒出一个红衣服女人,她没有撑船,就像会水上漂的功夫。非常快,一团红衣朝我飘来,而马路上其他声音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杨玲说说着,声音里不可控得染上一丝恐惧。

天黑时分,一个大活人怎么能在水上飘着?鲜红的衣服更是非常刺目,因为那人穿了古装。

“像是明朝的红嫁衣,我记不起衣服细节了,只记得她太快了,眼看就到红绿灯路口。红灯一转绿灯,就能立刻冲向我。”

杨玲仿佛还能感觉童年时的惊慌失措,那时她吓得呆若木鸡,压根不知道怎么办。

“红灯变率绿灯,这时身后突然有人叫我,是略沙哑的男声‘小姑娘,你是过峰的侄女吧?’我立刻回头看到一个白发老人。他看了我一眼说,‘寒衣节,早点回家’。”

杨玲确定小时候完全不懂什么是寒衣节。后来才知道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是祭祀节日,简单地说要给亡者烧纸衣服。

“老人说完那句话走了,我再转身看十字路口,根本没有红衣女人。下午五点半是下班的时候,路上和平时一样车来人往,很热闹。我不知道红衣女人是不是幻觉,更不知道被老人叫喊之前的马路为什么那么安静。”

那天遇到的事,杨玲回家后并没有告诉家人。

理由很简单,她有一个弟弟。而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弟弟身上。

母亲过岚与小舅舅过峰关系并不亲近。

如果她提起有个老人认识过峰,而老人可能帮她驱邪了,这事情势必会让母亲说她胡思乱想,脑子有病。

“后来,我再也没有遇到类似的怪异事件,也记不清那个老人的样子。说实在的,至今也没法断定那一段臆想?还是真实发生过?”

杨玲无从证实,事情过去了十三年。

她和小舅几乎没有往来交集,如今小舅、小舅妈去世了,就更法再求证过峰是不是认识那个白发老头。

今天,杨玲接到这个电话,几乎是下意识地想起尘封诡事。

她犹豫片刻,问过云从,“你怎么会来查小舅是否认识道士,是不是有什么事发生了?”

杨玲和过家那伙短视的人不一样。

她想得深,小时后那段不知真假的经历,让她隐隐怀疑过峰与刑海的运气未免倒霉得不正常。

“没有。你不用担心,这就是整理一下我爸旧识的名录而已。”

过云从毫不犹豫地否认,不想无关人士卷入其中。至于杨玲信或不信,很多事没必要从头到尾解释清楚。

杨玲张了张口,终究没有追问,道了一声再见。

她看了一眼时间,快要午休了。立刻拿起小包,准备去吃中饭。倒不是肚子有多饿,而是想尽快去外面的正午太阳下晒一晒。

说服自己没有害怕。

早点出门是今天约好和男友宋清一起去附近饭店吃饭,然后把那些童年旧事再次尘封到心底。

另一头,过云从挂了电话。

离开公用电话亭,往石库门方向走。脚步一如既往迅速,暗中琢磨着杨玲刚刚说的事。

白发老头、寒衣节、红衣女子、突然安静的马路。

假设基本情况属实,那天发生的就是孤魂野鬼盯上杨玲,想要缠着她烧纸衣,然后被白发老头及时赶走。

白发老者没有叫杨玲的名字,称呼她为过峰的侄女。

方一叶批命是1970年2月,杨玲是1969年8月出生。

也就是说他有时间去了解过家的亲戚情况,包括知道过峰有一个侄女。

白发老者是方一叶吗?

如果是,他在1979年冬天去了苏城,过峰却已经到沪城工作好些年,两人可能没见到面。

老人也可能不是方一叶,只是过峰认识的某位熟人,随意提醒了杨玲一句话。

鉴于事情过去太多年,那又是杨玲三年级小学时的场景,难说相关记忆是不是失了真。

至此,苏城这一条是查到头了。

没有实质性收获,但杨玲的话能似有似无表明方一叶又出现过。

暂把这事放一放。

时间表排得满,下午还有安排。

今天要把石库门老房需搬走的物品都运去新房。

不必叫车,一套新房离得近,骑自行车七分钟就到。主要是把文件资料、照片证件等物品带过去,没有大件或重物。

因为赶着入住,上周买了新的现货家具电器,加急加钱让立刻送货上门安装。全部以实用为主,至于高标准的订制款等在布置其他新房时再说。

生活用品与衣物等都买了新的。老房里的那些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