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对朝廷政务一直都有过问,但属实管的不多,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全放手,但基本已经处于怠政的状态。 因为他清楚,张居正虽然死了,但还有申时行这个两朝元老带着内阁在前边替他看着。 朝廷各部门没有皇帝的监管,行政效率虽然低下,但总不至于停摆和瘫痪,大家各行其是,也能勉强维系着这个庞大帝国的正常运转。 还有锦衣卫和东厂这些特务机构的辅助,他对朝廷的动态和民间的事情也都了如指掌。 只要能够守住祖宗的江山,不出大事就行了,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太累了。 对于国家一般事务,内阁但凡上了票拟,他基本都是看一眼,大多时候看都懒得看,让太监读给他听。 听完“嗯“一声就代表没意见,一直伴随左右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会意,就拿朱砂红笔勾了,加盖上玉玺再转交给内阁去落实。 他不上朝的前几年,一般的奏章还会看,还会听太监读,后来慢慢的看也不看,听都懒得听了。 他叮嘱太监们,除非是特别重要的事,一般的全部交给内阁去决策,呈上来一律批红,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而就是这一个关键环节的缺失,也直接决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超然的高度。 内阁首辅人称“外相”,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则被朝臣称为“内相“。 在大明历任皇帝有意无意的放任下,太监成了牵制朝臣权利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一定程度上成了皇帝甩锅推责的背锅侠。 代皇帝行使批红权,相当将于全天下所有的大小国事的决策权尽掌其手,这就是在行使皇帝的权利。 纵贯整个华夏历史,有名有姓、留史最多太监就属大明,应该说太监这个群体的威望在明朝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但遇到像冯保这样难得的政治家型太监,实乃国之大幸,辅助张居正推开“一条鞭法”,对推动大明飞速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但遇到像臭名昭著的王直、刘瑾、魏忠贤之流祸国殃民的太监,那就真的是国之不幸了,这些人间接葬送了大明的百年基业。 但我们的万历皇帝却还真的属于那种天选幸运之人,手下几任秉笔太监各个都是能人,这也是他懒政怠政却依然逍遥自在的重要因素。 眼下的秉笔太监是田义,他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但却并不仗势欺人,而且还乐善好施,在很多事情上他甚至看的比他的主子看的都清楚和长远。 在事关国家全局的军国大事上,他常常冒死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并经常劝勉万历皇帝勤政爱民,虽然效果不大,但也算是华夏历史上太监群体中的一股清流了。 唯独能引起朱翊钧感兴趣的事只有两件,一是“钱粮“,二是“军务”。 钱粮不是他注重发展经济、关注民生,而是他尤其热爱敛财,在任期间疯狂的扩张自己的内库。 军务是他尤其关注军事,平叛倭寇祸乱、抵抗北方异族入侵,包括两度出兵朝鲜平叛倭寇之乱,都是他在任期间的难得的闪光点和拿得出手的政绩。 “怎么之前每次都是兵败如山倒,今儿个怎么还出了个大捷?”朱翊钧有些疑惑。 “核实过没有,不会是在欺瞒朕吧?”朱翊钧厉声问道。 “启奏陛下,奴才已经着锦衣卫调查过了,情况属实,那倭冠的尸体也都让锦衣卫现场验过了正身,属倭寇无疑”。田义其实也很奋。 一早上他已经替皇上挡了几波要来劝谏皇上上朝亲理朝政的言官了,有几个不长眼的甚至都冲到了殿外,被怒气满满的朱翊钧命人给打了出去。 这好不容易来了件让皇上高兴的事,其实他自己也有点不相信。 特别是最近皇上意图从重处置戚继光,清算戚继光旧部的当口,突然来了大捷,着实容易让人怀疑。 所以他命人飞鸽传书福建锦衣卫亲自核查,情况确实属实。 他知道主子对这些事尤其感兴趣,所以特地从一堆奏章里把这个挑了出来,着重的读给朱翊钧听。 “陛下,内阁给的建议是对百户鲍师祥重赏,由正六品百户擢升千户,其实这点老奴觉得倒无争议”。 “但老奴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之前兵部给事中张希皋那伙人一直吵吵着要严惩戚继光旧部的人,但这次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也一致上奏要对这名百户子以嘉奖。” “尤其是张希皋还专门上奏要对鲍师祥予以重赏”。田义说道。 “噢?还有这事?“朱翊钧也有些意外。 “一个小小的百户?” “斩杀倭寇四十余人,功劳不大不小,竟然这么多人关注?”朱翊钧有些疑惑。 前段时间关于处置戚继光的事,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争议很大,尤其是对罢免戚继光官职之事,对朱翊钧指责的声音此起彼伏。 “兔死狗烹”“人走茶凉”,败坏祖宗基业,失信天下之人之类的话他不知道听了多少。 他最终还是相信了那些传言,其实他也知道戚继光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真的被张居正压的太久,压的怕了,他就是想跟那些想教他怎么治理国家的人朝臣们对着干,就是想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这个天下终于是自己的了,为什么还要听他们的,为什么不能自己说了算? 加上眼下边关基本太平,所以就遂了自己的心愿,也懒得听那些人斗嘴,直接撤了戚继光的官。 一是想告诉朝臣认清形势,现在是自己说了算,不要妄图揣测圣意,干扰圣心。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最近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