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二十三章(2 / 2)

因为他不是那些需要考虑很多并不得不作出取舍的领导人,他看待问题时就能更客观。

“大伯,这是建国后每隔五年的铁路里程增长率和绝对增长量,而这是建国后每隔五年的全国总发电量的增长比率。我还整理了水利方面的数据,不过只看这两项也能够看出一些问题来了。”沈怡将写满了数字的两张纸放到了沈承平面前,“五十年代的数据可以不看,因为那时我们作为一个农业国获得了苏联的援助,工业方面提升很快。后面的这些数据才能体现我们国家的发展。你看,近五年的数据竟然是最低的。可见,我们现在的繁荣建立在舍弃一部分对长期发展的积累的政策之上。这很危险。”

进入八十年代后,经济越来越繁荣了,百姓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好像一切都在朝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沈怡手里的数据却证明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繁荣景象,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把用来修铁路、修电厂的资源拿来生产日用品了。百姓对消费的需求增加了,国家的生产潜力却被压缩了,这迟早是要出问题的!毕竟,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领导人都有自己的智囊团,他们应该也知道这样的决策存在不小的弊端,他们或许有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耽误不起的!现在落后一步,未来就要落后无数步!国内的经济结构存在弊端,国外的势力又在虎视眈眈,如果人人都沉迷于当下这种繁荣的景象中,那么华国危矣!

沈怡却无法做什么。他把数据交给了沈承平,但沈承平也不能确保他可以做什么。

“我得好好想想……”沈承平只能对沈怡如此说。

“我去整理更多的资料……西方有很多国家比我们更早地走在了发展的路上,虽然我们和他们的国体、政体不一样,但他们的发展史也能为我们所借鉴。有些明知道是错误的路,还是不要走比较好。”

沈承平摸了摸沈怡的头,说:“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放在你一个人的肩膀上……这样吧,我出资建一个研究团队。”在他看来,沈怡能整理出这些资料就已经很厉害了,自家孩子再妖孽也不会治国啊。专业的事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做。虽然人才难得,但他作为一个爱国人士,不可能明知道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却依然无动于衷。

哪怕在时代的巨轮面前,他们的力量很有限,但他们不能什么都不做。

与此同时,困在宝坪镇上的边静玉也注意到了这个国家在发展中出现的乱象,而他的注意点在文化方面。正如某位领导人说的那样,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改革开放初期,华国还处在贫穷之中,当人们打开国门见到了国外的繁荣,有人在震撼后发出了华国崩溃论的声音。

这种声音延续至今。

国内有一些思想文化精英主动弯下了自己的脊梁,他们在文化上彻底没有自信了。他们觉得外面的月亮比华国圆,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救华国。当初,江波记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那篇引用了边静玉文章的评文就是在抨击这种现象。然而,这样深信西方民主和自由的思想文化精英还是越来越多了。

不过,现在高喊华国崩溃论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总体基数还是少的。

边静玉作为一个重生的古人,思想却不狭隘,他一直是个变革者。事实上他了很多西方的经典书籍,觉得西方有很多思想都非常先进,他非常赞同民主和自由。但是,赞同并追求民主自由与只披着民主自由的皮而高喊华国崩溃论是有本质区别的。

“盲目的自大不可取,盲目的自卑同样叫人……鄙夷。”边静玉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