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的人口户数征调,让所有羌胡部落皆不敢违背,乃“家出其粮”。
那些羌胡部落也没办法啊~
早年被夏侯渊打得毫无脾气了,后来又被郭淮给“杀鸡儆猴”了一番,尔今魏国雍凉各部皆在侧,哪个部落胆敢不出粮?
尤其是他们也不敢投蜀。
没看到在蜀军第一次出陇右的时候,那些起兵响应的部落最后被魏军请后算账,尽数屠戮给土地增添养分了吗?
而在夏四月末时,待魏国雍凉各部与洛阳中军皆赶到后,蜀相诸葛亮便引兵徐徐后撤了。
对,后撤,不是罢兵归去。
在抢收其他麦田不能如愿的情况下,蜀军要挑选更适合自己的战场。
乃是将前军改成后军,步步为营,退往西县的卤城。
对此,司马懿则是留着费曜与护军戴陵领军四千驻守在上邽城,亲自引着张郃、郭淮及其余将率衔尾南下。
是的,不是追击,而是随着南下。
蜀兵退一步,他就进一步,且每每蜀相诸葛亮止步遣兵布阵,意图与魏军鏖战之时,他皆严令各部不得出战.
犹如他引兵南下,是为了将蜀军给“礼送出境”一样。
这个做法,他给出的解释,是要进军到卤城与历城这两个戍守点,让被围困的兵将看到援兵已然赶来,从而士气大震继续坚守。
但也招到了绝大部分将率的反对。
张郃也不例外。
他觉得司马懿不与蜀兵鏖战是对的,但不应该这样衔尾跟着。
蜀兵乃是客军,受限粮秣转运必然是求速战速决;而魏军作为守御的一方,避而不战慢慢消耗他们的锐气与士气,这样的做法深谙兵法精髓。
但蜀兵都后退了,司马懿为什么要跟着呢?
蜀国已然占了武都、阴平二郡了!
从后继粮秣的补给距离来看,卤城这个地方魏国的补给线都赶上蜀国了!
这不是自己将自己的优势给抵消了吗?
其余将率的反驳,则是觉得司马懿太怯弱了。
既然追都追了,为什么在蜀兵派兵布阵挑战的时候,却是不敢战了?
难道司马懿带着他们南下,是为了让他们更清楚的目睹蜀兵耀武扬威、听闻蜀兵的辱骂折辱更真切吗?
这时,司马懿甫一来雍凉任职威望不足的劣势就出现了。
尽管有张郃为他压制着其他将率,但他一意孤行引兵南下且多番回绝各部将率的请战后,终于有将率贾栩(又名贾嗣)与魏平按捺不住,公然道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这让司马懿很难堪。
差点没将满口牙都给咬碎了。
因为他不是不敢打,而是觉得时机未到——
其实他是在效仿昔日夷陵之战中陆逊的做法。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整整避战了六个月,待蜀兵锐气不复、戒备心大降,然后才决定反攻。乃是先以精锐水师将刘备的后路截断,然后以舟船载兵瞬间抵达蜀军的营寨,才得以一举建功的。
而他也是有机会截断蜀兵后路的。
张郃在反对他引兵衔尾南下无果后,还提出了另一个战术。
乃是将去岁魏延大败费曜与郭淮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亲自引兵走董亭道绕到蜀兵的后方,攻击蜀兵的粮道。
只不过,司马懿并不是陆逊,蜀相诸葛亮更不是刘备。
蜀相诸葛亮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引兵退到卤城后便安营扎寨,构筑防御工事了。
张郃若是敢绕后,到底是扰粮道还是自投罗网尚未知呢!
再者,还有一点是司马懿估算错误的。
那就是卤城一带山峦起伏、溪水纵横,对尤善山地作战的蜀兵而言乃是绝佳的战场,而对以骑兵称雄的魏国来说,则是骑兵毫无用武之地。
如此,司马懿想复刻夷陵之战陆逊的做法,怎么可能成功呢?
天下哪来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但奈何司马懿执迷不悟,仍坚持着自己的主意。
且待两军对峙至夏五月的时候,他还学着陆逊在反攻之前攻打蜀军营寨窥虚实的做法,打算引兵尝试战一战了。
其实他还想多等一些时间再去尝试的。
只是他不敢再等了。
因为众怒难犯。
自将军贾栩与魏平公然质疑折辱他后,其他将率也开始有样学样的让“畏蜀如虎”在军中流传,就连造饭的伙夫朗朗上口了。
且原先帮他压制各部将率的张郃,在建议屡屡被他驳回后,也开始对他有了意见。
乃是搬出了曹叡的书信,先赞了一声司马懿避战的做法深得天子心意,然后话锋一转,便请他引兵回去上邽县。
给出的理由,乃是如今正值青黄不接的时候,理应缩短粮道过长的问题。
且如今提前回去,还可以做好布防,让蜀兵哪怕再次北上也无法在秋收之时抢收小麦。
但司马懿听罢心中便了然。
张郃这是隐晦的告知,他已然快压制不住诸多将率的群情激愤了。
是啊,压制不住了。
张郃资历是很深、官职也很高,但终究不是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