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诞先前去司农寺,已经让陈功曹把书校订好,今日财政大会,他早把书带在身上。 听到刘义隆这么问,刘诞即刻把书呈上,道:“初稿已定,呈请父皇阅览。” “哦?” 刘义隆对这么迅速的著书同样感到吃惊,伸手拿过,看了一遍后,递给刘宏他们传阅。 “甚好,甚好,尽地利,此书便是甚好的纲目。”刘义隆高兴的说道。 其余人传看之后,刘义恭进言道:“陛下,随王所言虽有理,但此事关系重大,臣弟之意,需召百官商讨之后,再定论而行。” 刘义隆心知,土断、检籍、收无主之地为国家所有而后均之、禁止圈占山泽这些政策,会触犯世家门阀的利益,朝中的世家门阀肯定会反驳,这事要让所有人满意,几本不可能。 要行推行改革,必定要逆流而上。 刘义隆心中已经有了计较,但还是点点头,道:“义恭说得有理,那便请召集百官,明日朝会,商定此事。” “是。”刘义恭躬身领命。 财政大会,至此结束。 刘义隆让其他人先退,让刘诞和刘宏留了下来。 待其他人走远,刘义隆道:“休文,休度,为父当政三十载,虽励精图治,但溃于北伐。今府库虚竭,流民四起,蛮寇祸边,国家已然满目苍夷。为父有心改革,但重病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今休文提议,甚合为父心意,但若推行下去,必是阻挠极大,非心智坚定者不能行,你二人是否能携手同行,担当此任?” 刘诞今天提出这些谏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于刘义隆,刘诞料准他的两个心思。 第一个心思,是刘义隆有心治国,非昏庸无能之主,所以只要他提的谏言具有可行性,对国家有利,刘义隆多半会准许。 第二个心思,刘义隆目前最想选的继承人是他,而刘义隆唯一担心的,就是怕他篡权,但他要是一心改革,树敌于他人,自然就能达到刘义隆想要的制衡的目的。 所以不论从明君圣主,还是帝王心术,刘义隆都会支持他改革。 至于那些世家门阀的反抗,则是改革必须要面对的,无论是现在开始改,还是等他继位后开始改,这改革都势必会流血。 如果只想着和稀泥、踢皮球,当老好人,则成不了大业。 刘诞心中早有准备,所以面对刘义隆的提问,刘诞完全没有犹豫,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是能为国为民,儿臣愿抛头颅,洒热血。” 刘义隆闻言,精神为之一振,道:“休文有此锐意,大事可成。” 刘宏性情和顺,按他的心思,他无法领头做这种矛盾极其尖锐的事,但有刘诞带头,他在后面跟着,他也不那么怕,所以跟道:“有随王在前,儿臣跟之,也必定尽心竭力。” “好,好啊。”刘义隆很满意,“如此,朕将此事全权委于你们兄弟二人,望你们兄弟二人能勠力同心,锐意进取。” “是。” 刘诞和刘宏同声回答。 …… 事已定好,刘诞和刘宏一起出了西殿。 刚出门外,刘宏便对刘诞道:“今日之事,让我更加明白,大位非随王不可。” “哦?”刘诞疑惑,“建平王何出此言?” 刘宏道:“以我的才智,完全想不出你方才的策略,即使能想出,我也未必有胆识领头而行。今日若不是随王在此,我兴许就同意了叔父的提议,但因随王,我认识到,原来还有许多其他更好的方法。” 刘诞见刘宏说得情真意切,像极了谦谦君子,心中对刘宏有了相交之意,感叹道:“你的坦诚直率也是我所不能及,自从我们各自封王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倾心相谈了。” 刘宏闻言笑了笑,道:“我记得儿时,六哥你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如今也是这般,六哥在前面走,我紧随你后,有事我可以做,但若有问题,得你顶着。” 以刘宏谨慎的性格,能说出“有问题你顶”这话,足以说明他心里已经将刘诞当成哥哥。 刘诞会心一笑,道:“这是自然。” 两人说着,并肩行走在建康宫的大道上,这一瞬间,他们好像回到了四五岁时的模样,那时候,也是这样的雪天。 …… 次日,朝会。 刘义隆让王僧绰宣读刘诞建议的第五点——六条诏书, 宣读完毕,刘义隆问众官道:“诸卿是否还有补充?” 刘义隆问的是补充,而不是问他们是否可行。 刘义恭听出刘义隆的意思,十分惊讶,心想:“昨日明明说的是商讨,怎么现在成了补充?” 刘义恭已经意识到不妙。 为了抵制刘诞的建议,刘义恭昨日在财政大会后,召集了许多了门阀官员,讨论了无数的反对意见。 刘义恭不想让自己的努力白费,道:“陛下,此事重大,牵扯甚广,是否可行,还需听听……” “朕的话,你没听清么?”刘义隆打断刘义恭,注视着他。 刘义隆病体孱弱,精神并不太好,但是他的眼神却十分专注而有力,就像猎人打猎时瞄准猎物一般。 刘义恭在刘义隆的眼神里,想到了刘义康。 比起刘义康,刘义恭自认大大不如,但即使是出众的刘义康,一样死在刘义隆的手下。 如今京畿之地,军队全在刘诞手里,刘义隆但凡动了一点杀心,他今天连家都回不去。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刘义恭,回道:“臣弟……臣弟,听清了,听清了。” 刘义隆道:“那你有什么补充么?” “没有,臣弟没有。”刘义恭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