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主公之威名,四海皆知!讨董之事也自当是您!” “曹、荀二人,一个是阉宦之后,另一人则是做过商贾,虽说都不是白身,但终究难以号令两河群雄。” “明公出身四世三公之家!太尉仍在桎梏中,一门忠烈为大汉,舍身而无惧!试问群雄之首,盟军之牛耳,舍明公其谁!?” “信里,怎么说?” 吹完了之后,有人连忙冷静的发问,例如许攸等知晓曹操性子的人,已经觉得不对劲了。 曹操奸诈,无利不起早。 这讨董之名,他若是能占肯定不会让给他人,可现在却写一封书信来邀,说明他占不住。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他不愿去冒险呢。 “唔,”袁绍收起了书信,背着手思索了片刻,走到郭图面前,点头笑道:“公则,曹操书信内,也是说他们的名望不够,即便是有鲍信等人,也不足以震撼天下。” “若要举事得成,令董卓心惊胆寒,则是需要一天下知名,且根正苗红的人。” “实则,便是在说出身,于是他们思来想去,还是要请袁氏兄弟。” “我一人,不足以领诸将,但袁公路处还有百万兵粮,若领军来此,便可资军数十万。” 袁绍说到这轻笑了一声。 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而骄傲,但他因为自己从未浪费这个资源而骄傲。 自己本是庶出,但自小貌伟而声宏,性格豪爽而心思聪慧,利用这个出身,打下了多大的名望,经营了无数恩情人脉。 现在的名声,可不是随意得来的。 曹操能想起他,这也是多年来两人知根知底,彼此相交,从心底里的崇敬。 哼哼。 想到这,袁绍轻笑了两声,再看向荀彧道:“文伯则是说,此前得我相邀,那时便想带兵追随一路至冀州。” “奈何,许县百姓那时已达二十万,不忍离弃,是以殚精竭虑安置其民,宛若如履薄冰不敢懈怠,于政事耕耘而日夜不辍,今闻我袁氏,如泰山之上一青松,山高树远、根深蒂固,当以大义为重。” “他说,许县为先锋城池,而我军驻酸枣,便是专门为我所守!” “我岂有不去之理!” 袁绍面露笑容,当即长舒一口气,中气十足的扫视众人,最终眺望远方,道:“诸位!我意立刻起行,加速行军,在十日之内,赶至陈留。” “而后,再广发英雄帖,让诸侯领兵来酸枣相会,曹操明言已有破敌之策,今年年关一过,明年便是我等建立功业之时!” 荀彧听完,并没有说话,而是拱手鞠躬,心里也不奇怪。 他低下头时,眉头一皱,略一思索已经明白了事情原委。 因为他写给荀潇的书信里,多是劝诫和策略进献,而只字未提跟随袁绍的事。 跟随袁绍乃是通过荀攸口述,传达给荀潇的,写信的时候,荀彧还特意反复看过,因为若是被人截获了,这也只是一封家书。 是身在洛阳的兄长,对刚刚当上许县令的族弟的一番规劝,不可能会被人当做政污来攻击。 但,这封写给袁绍的书信,却说了谎,那就足以说明…… 曹公与文伯,只怕是另有所图,而他们的夸赞……如人挠痒,全挠在了袁绍的瘙痒处,他岂能不舒服? “哎!主公,若是急行军的话,粮草也需催促,且魏郡这里的军资,来不及准备了。” “我且先去,你们得我命令等待,汇军之后立刻起行,诸位!此刻以书信来看,东郡、陈留、颍川皆在等待我去主持大局,岂能拖沓!” “不可荒废了这等大好局势!” “钱粮军资尽快筹措,则大事可成也!这才是,众志所在!” 袁绍骄傲的深吸了一口气,左右看了几眼,眼神无比期待。 …… 七日后。 袁绍率所部三百余骑先行到了的陈留。 召诸将相见。 各地诸侯、将军、豪强尽皆响应,领兵到陈留来投,并且将酸枣一境全部腾出,用以囤兵。 没过多久附近的关卡就已经是重兵把守,令人望而生畏。 城门之下,袁绍迎出去五里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等待曹操。 不多时,战马鼓点般的声音响起,从清静的地平一线上忽然出现了数道漆黑的身影。 由远及近纵马狂奔。 等待马蹄声逐步清晰的时候,袁绍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 曹操一马当先,身着黑袍,体型敦实,胡须冗杂,气势已沉稳了许多。 在他身后,便是身骑白马的年轻文生和一名头戴墨绿色帽袍的长髯大汉。 再往后,则是鲍信以及数名熟识的当年士人,其余的皆是宿卫。 看到他们,袁绍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本初老兄!!” 曹操下了马,直接大步流星的跑来,还没等袁绍有所迎接致辞,当即抓住了他两手臂弯。 “举事何其难也!为赖兄长!你一来,我们所有人都有了主心骨,许多大事也可为了!否则,举事不成徒耗人命与钱财,还助长了董贼之气焰!” “唉,言重了。” 袁绍伸手拍了拍曹操的手背。 一脸的谦逊,但是嘴角却又止不住上扬,偏偏袁绍极其注重宠辱不惊的淡定姿态,一直在奋力忍耐,导致了嘴角有点抽搐。 这时候,曹操严肃起来,一本正经的拉着袁绍的手向后走了几步,“来,本初兄长,我来为你引见一人。” “这位,便是许县大名鼎鼎的荀文伯,有古之孟尝君的风范,有今之刘幽州的仁义,也有你我二人未曾设想过的胆魄,实不相瞒,他为这些巴百姓,已经散尽家
第四十九章:他在一声声车骑中迷失了自我(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