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朕苦等先生许久!【二更,求追读、票】(1 / 2)

周瑜听了孙策的话只是平静无波的看着面前这一方池塘,继而说道:“当这些鱼儿能够成为垂钓者的时候,亦或者能够成为你我这些站在岸边之人的时候。”  “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便是不必在这鱼塘中了。”  孙策听到这话,收回了自己看向鱼塘的目光,只是淡淡的看向周瑜,神色中带着些许了然的认真:“那么,若是有朝一日,策要跳出这一方鱼塘的时候,公瑾可愿意帮助我么?”  周瑜欣然同意:“你我至交,我怎能看你一人在池塘中挣扎呢?”  他淡淡的望向远处:“你瞧,天上开始有了些许层层密布的乌云,乌云来临之际会大雨倾盆,大雨之下,这池塘中的鱼儿便是得到了些许救赎吧。”  “那个时候,便是鱼儿们的机会了。”  .........  朝会。  今日的朝会有些非同一般,可以说是最近最大的热闹了,所有人都知道那位屡次拒绝朝廷命令的董仲颖来到了京城,并且一定会参与今日的朝会。  果不其然,看热闹的一些人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董卓。  董卓也看到了那些人看着自己的目光以及眼神,他有些不舒服,觉着自己就像是一个关在笼子中的猴子一样,被人仔细的看着热闹。  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只是如今,这里并不是他的凉州,而是雒阳,这里的任何一个可以立足的家族都是传承许久的世家。  不是他在西凉时候一句话就能够覆灭的人了、  于是,董卓只能够强行的忍耐住这种目光的观赏,只是闭着眼睛站在那里,在心中不断地模拟着之后应当要做的事情。  如今他尚且不想与小皇帝撕破脸,所以一定要找一个合理的办法留在京都、  这两日他拜访了不少人,朝中也有一些议郎愿意在有人出头的时候为其附和,让其留在京都。  能够取得这些成效,便是要归功于他的谋士李儒了。  李儒的计策向来是没有什么遗漏的。  而站在人群中、方才被提拔为侍郎、詹事府伴读的荀彧默默地站在那里,他看着朝中的如此局势,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个时候他将自己的叔父拖进水中,对于荀氏来说,真的是一件好事么?  他有些不知情了。  但荀彧相信,天子会给他一个惊喜。  他们此时下注天子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即便天子只有三分的机会掌控天下,那也比一个有五分机会成为权臣的普通人强多了。  天子占据着此时最大的天时与人和。  在一道不太尖锐的声音中,朝会正式开始了,刘辩稳稳当当的坐在远处,神色漠然。  董卓也是默默地闭着眼睛,看着朝中这些议郎又开始惯例争论起来关于黄金余孽的事情,黄巾军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功劳,他甚至是让朝中的许多人封侯。  更何况,那还仅仅只是黄巾主力。  如今剩余的黄巾余孽,尚且能够挣到不少的功劳吧?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出朝会大戏此时还没有进展到关键的时候,关键的时候还在后面。  等到朝中一些本来没有那么重要,但因为牵扯到利益后就变得重要的、乱七八糟的事情结束后,所有人都安静了一瞬。  此时,董卓上前一步,声音清亮恢弘。  “启禀陛下,臣卓有奏。”  他恭恭敬敬的站在那里,等待着皇帝的宣判。  而刘辩的反应也没有让他失望。  刘辩一脸笑意,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惊喜之色:“仲颖!朕苦等你许久啊!”  他颇为感慨的说道:“朕方才登基的时候,就曾听说过仲颖的功劳之大,更是常听闻旧大将军言明,说天下之间董仲颖若不能够算是英雄,天下便再也没有英雄了。”  “如今见到了仲颖,方才知晓,大将军所言不虚啊。”  董卓只是恭敬地低着头,表示着自己的臣服。  刘辩却好像是真的很钦佩董卓一样,只是继续说道:“当初黄巾作乱的时候,正是仲颖你与义真等将军镇压了黄巾起义,义真乃真英雄。”  “父皇在世的时候,也是对他多加夸赞。”  “可义真却经常赞扬仲颖你,说自己比不过你啊。”  皇帝的话表面上看起来算是赞赏,但董卓经过昨晚的特训,瞬间就明白了皇帝话里面的意思。  这是在说自己之前居功自傲,拒绝交出兵权的事情。  当即便装作听不懂的样子,开口说道:“陛下,臣何德何能?”  “覆灭黄巾之乱的功劳,乃是义真的。若无有皇甫将军,只怕黄巾之乱如今还在作祟啊。”  这话是董卓暗中指责皇帝弄出来了一个烂摊子,丢给了自己和皇甫嵩解决,自己若是无有兵权,怎么解决黄巾之乱?  刘辩眉宇中带着赞同之色:“仲颖此话说的倒是偏颇了、”  “你的功劳,如何能够被掩盖呢?”  “朕从前正忧心一事,如今见了仲颖,总算是知道朕往日里的担忧到底是什么了。”  他叹息一声:“如幽州等地边疆,蛮夷之人霍乱,已然蠢蠢欲动,想要南下犯我大汉江山了。”  “皇叔祖一直对那些化外蛮夷使用怀柔的手段,但朕却觉着,怀柔不如杀!”  “而自从皇叔祖前来京城任太尉,幽州牧空缺已久!”  此时,见状不妙的袁隗当即上前一步,只能够再次凭空插了一句:“启禀陛下,化外蛮夷之人不通礼数,刘太尉怀柔之举,乃是为了安抚边疆而已。”  “臣觉着此事之计,甚为恰当,不可轻易更改啊。”  董卓只是继续低着头,不做言语。  而一旁的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