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毅见两人不说话也不会反对,便做主把三百石的细盐均分成两份,两家各得一份,总计一万八千金。 细盐这种稀罕物的出现让在座的富商豪族很是眼馋,但他们知道细盐的秘密属于朝廷,他们根本得不到。 不过大家也不担心,既然朝廷把细盐拿出来自然不是只为了卖那区区三百石的细盐。 三百石盐也不过是三万六千斤,如今秦人百姓两千余万人,每日所食用的盐数量巨大。即便是这种细盐只能供富人食用,也不是小数。 就在众人思考的时候,扶苏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高台,蒙毅当即让出了位置。 扶苏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富商豪族所在的区域,其他区域的人得到开拓令名额之后陆陆续续有人开始离场,他们要抓紧时间招人、准备物资以及规划想要开拓的地区。 朝廷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一个月后他们若是还待在大秦境内,都将受到朝廷的驱逐。逾时未离境者,全部拉去修长城。 “诸位,朝廷制成细盐自然是为了天下百姓人人能够吃得起盐。为了防止有人囤积居奇,趁机敛财,朝廷决定按区域出售食盐数细盐,每一个郡设经销商一名,这次细盐的采购由经销商全权负责。 有且只有经销商能够采购、销售细盐等受朝廷指定、管制的物品,其他未取得经销商资格的人一经发现违规销售规定物品,将取缔商人的身份,终身不得在大秦势力范围内经商。 与此同时,朝廷将会成立商业司负责天下所有人与商业有关的事宜,上卿蒙毅将担任商业司首任司长。天下所有商人都必须在各地区设立的商业司分司登记入册并取得从商资格,无证从业者轻则罚款,重则终身不得从商。 过段时间,商业司将会颁布完整的《商法》,从今以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但为官掌权者不得经商! 农人可以经商做官;商人可以做官从军;为官者可以辞职回家种地!” 轰! 此话一出,现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当然这还没有完,趁这次交易会,扶苏也将把朝廷的政策宣读给天下人。 这段时间,麒麟殿里面可是热闹的很,每天都在对扶苏提出的建议进行各种研讨商议,力争把其中的利弊分析清楚,同时也分析这些政策适不适合帝国目前施行。 经过讨论,开拓令、自由择业、专利法、商业法、货币改革得到朝臣们的一致通过,至于军事改革、土地改革、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暂时搁置以后再议。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前面的改革对当前秦国来说影响不大,根本没有伤及到秦国大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很容易便通过。 后面几项举措,随便拿出其中一個就能让帝国许多人利益受损,会引起很大的连锁反应。 至于摊丁入亩这个必须跟官绅一体纳粮一起施行才行,否则只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扶苏也不着急,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他有的是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开拓令是为了把帝国的不稳定因素踢出去,专利法提高了工匠的积极性,自由择业让百姓们能够选择自己所擅长,进而发挥出最大出效果。 商业法从法律上规定了经商者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如之前那般胡乱施为,同时也从法律意义上规定经商者必须按照规定交税。 至于货币改革,则是为了便商业的繁荣以及确定大秦的货币本位制。 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以前,华夏货币制度勉强可以说是金钱平行本位制度,但因金产量非常稀少的缘故,直接以金作为货币流通定然缺乏持续的供给能力。到宋以前,实施的是钱帛平行本位制度,但帛作为实物来说,流通性是相当差的。 自宋代至元明清时期,国家开始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了。因而,在客观上来讲,市场越是繁荣,商品经济越是发展,同时随着长途贸易的发展,一种便于携带,并且面额较大的货币就必须出现了。 也就是说,铜钱虽然足够稳定,但是它面额较小,一旦需要进行长途大宗交易的话,铜钱就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就出现了。 在北宋天圣元年,宋仁宗就将川蜀十六家富商联合发行的票据交子收归国有,并改名为钱引。至此,纸币开始成为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 然而,直至南宋灭亡之时,有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纸币发行,却因为制度上的缺乏,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时有发生。两百五十余年的时间内,纸币发行次数多达二十余次。 然而纸币虽然能够满足一切需求,但因为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纸币非常容易滥发,从而引发极为严重的恶性膨胀后果。 如此一来,白银这种价值较大,同时又相对于铜钱来说易于携带的贵金属就成了市场上的“刚需”。正因如此,百姓在对纸币失去信心之际,白银便成了保值货币。 这次货币改革增加了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一镒=16两黄金,1两黄金=10两白银=10000枚铜钱=4000枚秦半两,1枚秦半两可以换2.5枚铜钱。 铜钱会渐渐的替代半两钱,虽然这样会增加铜的用量,但扶苏丝毫不担心。 掌握高炉炼铁技术的大秦即将大规模使用被称作“恶金”的铁,铜制武器即将被铁制武器大规模取代,铜的使用量自然就会降下来,若只是用来铸造铜钱的话完全够用。 “太子殿下,不知道这个经销商的资格吾等如何取得?”立马就有人迫不及待的问道。
第59章 秦国新政(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