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兄弟的结局,就符合这样的套路。 百姓中间流传的“悲崔兄弟”的版本是这样的: 崔氏兄弟纠集数百个恶霸围攻神医医馆,不仅污蔑神医是骗子、神棍和欺负百姓的恶霸,还一把火烧了神医的医馆,神医被迫无奈奋起反击,当场打死几十个恶霸。 此事恰好被路过的宰相魏征撞见,魏征不愧是皇帝最信任的清官忠良,明是非、分善恶、断阴阳、辨忠奸,出手帮助神医,不禁喝退了崔氏兄弟,更是命崔氏一门赔偿神医的宅院及其精神损失,若不是神医宽怀大量,崔家光药钱就得赔偿几万贯。 抛开事实不谈,这是一个精彩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巧妙的将魏征描绘成了惩奸除恶的法治急先锋,在作者的精心塑造下,一个以一人之力对抗邪恶世家的正义宰相的形象,跃然纸上。 代表正义的神医则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是苦心孤诣为贫苦百姓寻出路、找饭辙却被歹人诬陷和欺负的孤胆英雄,就连奋起反杀恶霸也属于正当防卫,崔氏兄弟找来的恶霸本就该死。 在这个故事里,魏征和张生都有所得,传奇宰相魏征的光辉形象更加高大了,神医悬壶济世普度众生扶贫济困的善心善举也深入人心,可谓是双赢。 唯一失落的,就是崔仁师崔摄崔挹父子三人,和百年望族博陵崔氏。 短短数日,“崔家子弟真悲催,坏了名声又落第”的俗语,就传遍了长安,为此,崔仁师气的病倒了,据说在家躺了半个月,人也胖了一大圈。 对于拿人钱财又坏人名声这种缺德事,张生起初多少是有点心里负担的,但随着故事传播面越来越广,张生也就释然了,何必替古人担忧呢,华夏民族有句老话,太上老君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还会顺手给你加上锁,然后再关上窗。 崔家人就是自己关上的门,张生只不过顺手给他们加了锁,关了窗,顺水人情罢了。 ============ 在收到崔家送来的一万贯的首期款后,张生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开干。 郑老六、黄元安等手下分别出动,跟大安坊内所有临渠的住户一对一谈判,收购他们的宅院住房。 所谓临渠,就是临近永安渠。 长安城地表有三条比较大的活水穿城而过,分别是龙首渠、清明渠和永安渠。 第一条是龙首渠,是从东城的兴宁坊进城,进城后向南进入永嘉坊,在永嘉坊分成两支,一支向西,另一支继续向南进入兴庆坊(后来扒灰帝赶走了兴庆坊的住户,修建了兴庆宫),然后进入东市,东市放生池的水,就是龙首渠的水。 第二条是清明渠,从安化门进城后一路向北流进入皇城,这是一条功勋之渠,不仅因为清明渠解决了皇城和宫中大内的用水问题,而且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那一天,困住了高祖李渊的海池之水,正是来自于清明渠。 第三条便是永安渠,从大安坊进城,一路向北进入西市,西市放生池的水,就是永安渠水。 简单的说,永安渠进入长安的第一站,就是大安坊。 张生在醴泉坊烧出的一千贯一窑时所用那四条神鱼,就出自永安渠,当然了,这是另一条主线故事,负责传播这条故事线的NPC主要集中在醴泉坊的磁窑里。 针对永安渠的临渠住宅,张生制定了两套收房方案。 方案一是异地安置,一比一置换,被收购方在本坊或临近几个坊,指定一个跟自家面积大小差不多的宅院,由三必堂出资买下来,被收购方搬到新家后,收购方和被收购方再交割房契。 方案二是现金补偿,不管被收购的宅院房子大小新旧,一律以五贯钱的价钱收购,一次性财货两清。 结果跟张生预料的一样:所有被收购的百姓都选择方案二,现金补偿。 原因很简单,老百姓自己会算账,被收购的都是旧宅院老房子,如果以市场价正常对外出售,能卖两贯钱就得烧高香拜神仙了,前提还是真有傻帽愿意出两贯钱买。 但是他们在拿到五贯钱的现金补偿后,可以花两贯去买一个更好更大的宅院,之后还能剩下三贯多钱。 张生明知道所有百姓都会选择现金补偿,还要提出两套收购方案,就是为了让经济学中的相对论发挥比较作用。 如果单独拿出现金补偿的方案,多数百姓都不会认为自己赚了,最多只是认为自己没亏,即使最后同意了现金补偿,也很可能是吭哧瘪肚、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导致整体的搬迁进度会十分滞后。 但是如果有两套方案比较,尤其是在异地置换的方案衬托下,那么现金补偿的方案,那老百姓用脚后跟想也能算明白账,自己如果选第二套方案,那就赚大了。 你看,虽然同样是现金补偿,补偿的钱并没有增加,拆迁成本没有增加,百姓却觉得自己赚了,就会痛快、爽快而愉快的同意现金补偿方案。 这种相对论选择法,不仅在经济领域常见,在职场和官场上,也可以活学活用。 而且这种事张生在前世就常干的,比如在某一次针对某个项目提案时,明明知道领导会选方案甲,因为领导以前就喜欢这个调调,而张生在准备时也是按照领导的喜好在准备,这样就能提高方案的通过率。 作为下属,必须给他准备一套备选方案,就是方案乙,方案乙不需要太出彩,因为方案乙的意义不是在于出彩,而是让领导认为还是甲方案好,虽然最后领导会毫无悬念的选择甲方案,但是提交两套方
52.拆迁补偿两套方案(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