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搬出明太祖鞭杀朱亮祖父子的旧事,自然是为了恫吓冯铨。 虽然明熹宗无法像明太祖那样亲自动手打杀内阁辅臣,但是晚明皇帝赐死阁臣的权力还是保留着的。 历史上冯铨的亲家,崇祯朝的辅臣周延儒,就是在崇祯十六年被崇祯皇帝下旨赐死的。 只是周延儒被赐死前多了一个“致仕”的流程以存体面,但这并不代表当上内阁辅臣就等于拥有免罪金牌了。 鉴于冯铨在历史上投降了满清,朱由校满以为他是个贪生怕死之人,定然经不得那么一唬。 不料,冯铨却将脖颈一梗,当即回道,“‘士可杀,不可辱’,皇上若要效仿太祖皇帝,只管将鞭子拿来就是!如此伤掴臣面,又岂非明君所为?” 朱由校嗤笑一声,暗道,哟!小丫头片子还有两幅面孔呢!历史上你剃发易服,喜迎清军入关的时候怎么没像现在这样有骨气? “冯卿这就是孤陋寡闻了,昔年宋太祖时,卢多逊与赵普不协,一日,恰逢宋太祖改元乾德,二人偶同奏事,因宋太祖言此号从古未有,赵普从旁称赞,然卢多逊却道此为伪蜀年号。” “宋太祖闻之大惊,令人检阅史书,不想果然如此,宋太祖因气愤赵普学识不如卢多逊,当场便用蘸饱了黑墨的御笔往赵普脸上涂抹而去。” “赵普时为宰相,在政敌面前遭君父以墨涂脸,岂非奇耻大辱?然赵普却经宿不敢洗面,待翌日奏对,宋太祖方命其洗去。” “赵普乃小吏出身,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论,在学术上自不及儒臣专精,而正因宋太祖常劝以读书,至其晚年则手不释卷,若按冯卿所言,宋太祖莫非也成了昏君不成?” 冯铨见皇帝振振有词,一时不由气结。 他知道皇帝爱看戏,每逢皇城东北的回龙观海棠花开之时,皇帝都会驾幸此处,让宦官们扮演唱戏。 有一次,皇帝还亲自上场,在回龙观旁的六角亭内自扮宋太祖,与管事牌子高永寿等人合演《雪夜访普》。 因此,冯铨对皇帝引用宋太祖故事并不奇怪,只是拿赵普来类比他眼下处境,未免有偷换概念之嫌。 于是冯铨再不与皇帝在此一节上纠缠,他冷笑两声,反唇相讥道,“皇上真是好不讲道理,杀熊廷弼,明明出自皇上乾断,臣不过顺水推舟而已。” “臣于御前袖出《辽东传》,是因其书四十八回内有《冯布政父子奔逃》一节,有污臣父名誉,故而臣不得不伸张一二。” “臣听闻,去年熊廷弼临刑前,是由刑部主事张时雍入狱传旨,据说当时,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 “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张时雍便反问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 “倘或皇上当真觉得是因误听臣言而冤杀了熊廷弼,那么为何不将熊廷弼死前奏疏颁示天下,为其平反呢?” “而皇上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还下旨让厂臣追抄其家产,使得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不堪受辱,愤而自尽。” “圣人云,‘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倘或皇上想给熊廷弼留得一丝翻案之机,又如何会放任厂臣逼死熊兆珪?” “故而熊廷弼之死,本就出自圣意,臣秉承圣心,何来假窃威福之说,又何有擅权乱政之能?” 朱由校怒极反笑,一举手中铜尺,直直地指向冯铨的额头,“好!好!——你问得好啊!你们‘父子相隐’,专就来对付朕这一个‘秦皇暴君’!” 此言一出,连另外三位辅臣也慌了神,纷纷叩头请皇帝息怒,毕竟熊廷弼、吴裕中之死,与他们也脱不了干系。 黄立极曾以“夜半片纸了当之”一语,企图促使魏忠贤于半夜暗杀熊廷弼,而丁绍轼被吴裕中弹劾时,也曾力嗾魏忠贤,要将吴裕中削夺逮问。 最后,还是明熹宗用一句“次辅于皇祖初起熊廷弼时,即首论廷弼,盖已具先见之明,足征实心为国”为丁绍轼辩白,这才让其脱罪。 吴裕中被杖毙后,丁绍轼便成了彻头彻尾的阉党,他虽然深感愧疚,认为吴裕中罪不至死,却有口难言。 此时丁绍轼见皇帝因熊廷弼一案再度大发雷霆,也唯恐此事再生波折,忙开口劝和道,“皇上,冯阁老确有苦衷,昔年张居正……” 朱由校打断道,“是张江陵,朕在天启二年就已经给张居正平反了,丁卿不应直呼其名。” 丁绍轼应了一声,刚想再度续言,就被冯铨用一记冷笑将即到嘴边的话给堵了回去,“昔年张江陵用‘考成法’自擅威福,其以六部制抚按,由六科纠六部,最终又经内阁总括其成。” “名为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实为包藏祸心,排斥异己,当时内阁执掌天下铨政,张江陵更是将人事大权集于一身,其时相权之重,本朝罕俪,乃至部臣拱手受成,比于威君严父。” “然国之名器,君之所司,不可以假人,张江陵去世后,神宗皇帝为重夺人事大权,才将其抄家削籍,自此相权一蹶不振,内阁既不能得君,亦不敢侵六部之权。” “张江陵虽偏衷多忌,钳制言官,威权震主,然其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乃臣等不及,然臣等如何不及?总是宰相无权,六部各行其私,无人管束,如家无家督,子弟奴仆皆为所欲为,安得不乱?” “内阁去权已有四十年之久,臣等既无事权,又如何约束六部?臣为阁臣不能得君,自然便只得藉内廷之力以行圣意,皇上与其对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