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耳提面命,倒不如将宰相之权还于阁臣。” 启明赶忙蹭了蹭朱由校的大腿,出声提醒道,「宿主,你可千万别被冯铨给迷惑了,冯铨特意搬出张居正是为引发你的愧疚感。」 「他这么说,本质是倒打一耙,你斥责内阁偏帮外廷是合情合理的,冯铨一向奴颜媚骨,他故意激怒你,就是为了堂而皇之地说出‘还权内阁’的请求。」 「宿主你好好搜索一下原主的记忆,看看明熹宗是花了多大力气才彻底完成集权,将朝堂内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切都唯他马首是瞻的。」 「崇祯皇帝之所以会‘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相一也’,是因为他没有系统辅助,而宿主你是有达成系统任务的终极目标的。」 「咱们的目标是‘民主’,是真正地还政与民,现在咱们还在集中力量对付满清的第一阶段,你可不能就这么放权了。」 「再退一步讲,即使宿主你想放权,放权给张居正这样的能相,尚且有可商榷之处,但若是放权给冯铨这样的佞臣汉奸,那你可真是昏了头了。」 朱由校扬唇一笑,用尺头的末端戳了戳冯铨脸上的肿痕,“冯卿如何不能得君?如今内阁拟票,又并非首辅独秉。” “天启四年会推晋抚时,魏广微便已献‘分票’之策,冯卿若愿以赤诚之心得君,即使外廷有所异议,冯卿也大可以坚持己见嘛。” 天启年间的“内阁分票制”,是相对于从正统朝至万历朝的“首辅秉笔制”而言的。 终明一朝,票拟制度在权力运作机制中还是完全受到皇权的牵制的,一旦票拟内容不符合皇帝的意思,就会被“留中”和“改票”。 所谓“留中”,就是奏章不下发,不做处理,所谓“改票”,就是对票拟内容加以删改或径直另做内批,发出“中旨”。 在首辅秉笔制下,内阁辅臣在名义上同进共退,无论是“票拟”还是“联名公揭”,都由首辅执笔,代表了内阁内部的一致意见。 凭此制度,内阁往往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施加政治压力,并防止宦官借批红之权专擅朝政。 毕竟天子碍于声誉,即使拥有改票的权力,在某些事情上,也不愿明发圣旨,给自己留下专断刚愎的恶名。 因此在天启朝之前,如果阁臣与皇帝的意志相冲突,但凡内阁形成了统一意见,皇帝也是无可奈何的,譬如明神宗就宁愿消极“留中”,也不愿直接“改票”。 这一现象在天启初年的东林内阁中尤为突出,当时叶向高面对暗流涌动的政局,早有退隐之心,而次辅韩爌、三辅朱国祯却极力挽留,合力拥戴叶向高主持大局。 叶向高每次闭门请辞,都被代行秉笔之权的次辅韩爌驳回,为的就是不让内阁秉笔权落入非东林党人之手。 然而,阁臣之间太过团结,便易使君主产生威胁感,进而疏离内阁。 明熹宗即位后,便利用与东林党反目成仇的魏广微来分割内阁的票拟之权。 魏广微与魏忠贤是同乡,后与魏忠贤联宗,因自称“宗弟”,时人称之为“外魏公”。 其父魏见泉,与东林党人赵南星是为好友,而赵南星因恶魏广微结交魏忠贤,总是羞辱于他,魏广微曾多次以子侄礼拜见赵南星,赵南星非但闭门不纳,还对人说“见泉无子”。 天启四年,明熹宗亲享太庙,魏广微因迟到,被东林党人弹劾为“失误大典”,而与东林党彻底决裂。 同年十一月,山西巡抚缺员,明熹宗传谕内阁,要求外廷会推晋抚。 时为吏部尚书的赵南星,与同为东林党的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主张会推谢应祥为山西巡抚,结果引来御史陈九畴弹劾谢应祥昏耄,并质疑赵南星与魏大中徇私舞弊。 明熹宗随即降旨,申饬吏部和都察院含糊偏比,魏大中把持会推,事态逐渐发酵后,赵南星与高攀龙等人相继上疏请辞。 按照惯例,内阁应代皇帝拟旨慰留,然而明熹宗却直接出中旨将赵南星等人逐回原籍。 首辅韩爌以为明熹宗此举大骇听闻,于是率众辅臣揭请留三臣。 就在这时,魏广微与司礼监正式结盟,向内廷献出了让内阁“分票”的建议,让首辅以下的其他辅臣也获得了决定性的秉笔票拟之权。 其时叶向高辞任不久,韩爌为首辅,次辅以下有朱国桢、顾秉谦、魏广微、朱延禧等人,分居首次的韩爌和朱国祯,其立场都偏向东林。 先前未分票时,韩爌抗旨揭救赵南星等人,全体辅臣包括魏广微、朱延禧,都不得不在此公揭上联名。 魏广微附和韩爌揭救东林党人本就不是出自本心,只因在首辅秉笔制下有联名公揭的惯例在,不便公然拒绝而已。 而当明熹宗采用了魏广微的“分票”建议,降旨令内阁分票之后,局面顿时一变。 韩爌被谕旨责备票拟不当,杜门请辞,次辅朱国祯按例代行首辅之权。 而朱国祯既无法独掌秉笔权,又不得皇帝支持,只能眼睁睁地见得内阁票拟大权落入阉党之手。 借助于分票制,魏广微突破了资序的限制,越次获得了原本由首辅垄断的票拟权,并与司礼监的批红权互相配合,从而达到了出令无阻,大肆清除异己的目的。 这同时也意味着,自天启四年之后,朝廷上任何一个党派都无法再通过“在内阁之中夺取多数席位”的方法来制约皇权。 当皇帝的意志与首辅产生冲突时,可以直接转向其他阁臣寻求支持,而阁臣只要取得皇帝或者司礼监的支持,不必位居首辅就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