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的嗓音振奋又激昂,整个人都已经沉浸在一个怒斥汉奸的正牌角色里了。 即使没有系统,朱由校也能判断得出,冯铨是内阁辅臣中一个顶好攻破的突破口。 倘或冯铨是那种无偏无党、持正不阿的廉洁君子,那么在冯盛明死后,他是绝不会为了重回朝堂而去逢迎魏忠贤的。 因此朱由校笃定又放心地拿出样板戏里正牌人物的刚直面孔,毫不留情地把冯铨打成了一个反派角色。 有天启四年的“分票”成例在前,冯铨于此刻直接跳反,跟皇帝一起支持内官镇辽,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冯铨虽没有作为反派角色的觉悟,但也不敢再碰瓷张居正,只是闷声回道,“昔年子路问‘事君’,圣人答之六字,‘勿欺也,而犯之’。” “事君之道,义不可欺,当能犯颜谏争,以子路之贤,不忧其欺君,更不忧其不能犯,然而子路好勇之过,或有以不知为知而进言者,故圣人以此诲之。” “犯颜谏争,非君子之所难也,而以‘不欺’为难,故圣人教以先勿欺而后犯也,臣蒙圣人教诲,深知事君以忠,是为不欺,内官镇辽,遗祸无穷,臣既尽忠于上,便只能直言以犯。” 朱由校手中的铜尺在空气中静静地停了一会儿,他还在消化他所制造出来的戏剧高潮,一幕剧里有两个正面角色是冲突的,此刻他便是在转化这种冲突。 “好罢,好罢。” 皇帝收回手,转身走回御案后坐下,又“啪”地一声,将铜尺往讲章上一扔,老神在在地道,“你既放言你不欺君,朕就暂且信你是事君以忠。” “那么冯卿便说说罢,这外廷是如何议论的,怎么非得要阁老们联名公揭得来反对啊?” 冯铨闻言,不禁看了顾秉谦一眼,一般而言,这种问题还是由首辅代全体内阁辅臣回答最为合适。 好在顾秉谦与冯铨关系本就不错,见皇帝点了冯铨的名,倒并没有觉得冯铨越俎代庖,却是与冯铨微一颔首,示意他大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冯铨这才开口道,“皇上特遣内臣镇守山海,臣等乃连日闻外廷议论纷纷,人心惶惧,皆以为不可,咎臣等不能执奏。” “又闻奴未归巢,其势必来,而我之城垒未完,器械未备,何恃不恐?向所恃者,宁远道将一片死守之心而已。” “倘见皇上别遣内臣,将恐皇上之有疑于诸臣,而诸臣不敢任,又见别遣之人一有涉与,且将尽诿卸于内臣,而诸臣不肯任,则误于封疆者大,而亦非内臣之利矣。” “至若兵饷之数目,功罪之情状,巡关御史自可身经目睹,据实以奏,皇上但严谕责成,彼安敢自溺其职,亦何烦多此一番举动?” 朱由校斜了魏忠贤一眼,那意思是,瞧瞧,要没朕护着你,你早被外廷给吃光抹净了。 冯铨字斟句酌地接着道,“太祖皇帝时各边未有镇守,而太祖皇帝创业圣主也,不设立镇守,定有深意,即皇上圣明,亦岂不知之?” “臣等再三思之,皇上以封疆为心者也,臣等又仰体圣心以为心者也,果全利无害,方将顺不睱,何敢固执以挠成事?但考通国之人情与目前之时势,诚属未便。” “且谓今日之内臣倾赀助国,慷慨从戎,必能与文武将吏同心恊力,共纾东顾之忧,然而智者察影,圣主防微,内臣扼腕抵掌,查勘钱粮之外,定无掣肘。” “然内臣帐下岂尽以内臣之心为心,而不相牴牾?袁崇焕誓死报国,必能与内臣悉心商榷,其图灭虏,然崇焕部下岂尽以崇焕之心为心,而不相疑忌乎?” “迩者宁远一捷,中外稍稍吐气,当事者且议裁经略,裁总兵,专任袁崇焕以一事权,而随以内臣拥聚斗大一关,事权不愈分乎?” “封疆之事成于同而坏于异,而委任不专,事权不一,则乖异之渐所繇开也,年来失事弊皆坐此。” “皇上嘉宁远苦守之功,精文武大吏之选,从此委任专事权一而兵饷之定,数战守之成画乃可次第料理,渐图恢复矣,而今忽以内臣六人往,此六人与崇焕等为同乎?” “将为同则无用往也,使为异则害有不可言者,交卸其责必有误事之害,各逞其才必有偾事之害,妒功忌能,害在诸臣者犹小,幸灾乐祸,害在疆场者甚大。” “且九边去京师远,不幸中虏,犹有方国以间之,有河山以限之,其患犹缓,山海关去京师近,正皇上所谓一重门限陵京重地,宗社之安危系焉。” “倘将领以兵柄互持,无所稟承,有警不即应援,关门震动,即钟虡弗宁,何可不深长思也?万一袁崇焕瞻回顾望,致误封疆,则此罪崇焕任之乎?” 朱由校伸出两根手指,颇不耐烦地往桌面上敲了一敲。 冯铨见状,不由加快了语速,一股脑地接着道,“臣等以为,内臣镇守,有不便者四,大可虑者三。” “军机应在呼吸,六人奉诏密奏,动关进止,及有漏洩之虞,此乃不便者一也,将吏树功立名之心,不胜忧谗畏讥之心,牵制既多,展布必少,此乃不便者二也” “况三镇守三军中,凡事关钱粮军务,必将增设文移檄书,此乃不便者三也,六人并驰关门,势必建置衙宇,一应投随人役势必渐多,即中官俱贤,而此辈蚁聚,岂能以无事为福?地方必受骚扰,此乃不便者四也。” “兵家之计攻瑕而不攻坚,前日奴酋失计,遂以攻宁远取败,今奴来计必舍宁远而直抵关门也,臣不知所遣之内臣能了此否耶?” “前日关门不能救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