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1 / 3)

大顺第一谋士 宝城 2148 字 12个月前

这些士兵不敢违拗,还是放炮还击,于是城壕边上的义军人马便稍稍后撤。

义军这边见城中守军不肯投降,也开始轰隆隆的打炮,炮弹击中城墙和箭垛,砸碎的砖石四面乱飞。刘国能见状,便让大家散开,伏身躲避炮弹。义军的炮口有时调的过高,炮弹便飞过城墙落到城中,打破百姓的草房,燃烧起来。

范青便让炮兵暂时停止打炮,以防止误伤百姓。随后又让士兵从城的四面射箭,把闯营的晓谕用响箭射入城中,晓谕上写明:“限于两日之内献城,对县城百姓乡绅秋毫无犯,保全一城生灵,只诛守城将领刘国能一人。如果负隅顽抗,攻破县城之后,定然会城内乡绅抄家清算,没收城外土地。”

城中百姓一听见响箭的声音,就知道必有闯王的“晓谕”射进城中。凡是响箭落下的地方,立刻就有许多人跑去拣拾。尽管有刘国能的士兵吆喝着“不许拾响箭!”但在叶县城中,刘国能并无威信,谁也不肯听从,争拾响箭,传阅“晓谕”,还把“晓谕”讲给别人听。

官绅们都看到了这些“晓谕”,兵丁们也有人看到了,大家私下纷纷议论,无法禁止。因为叶县同襄城是临县,襄城投降的消息早就传到了叶县,大家都知道襄城县令曹思正接到闯营的晓谕之后,在县衙门连夜召集士绅会商,纷纷主张投降,换取阖成平安。只有举人张永祺不肯投降,带着家属出城逃走。结果张举人没遇到闯营将士,反在路上被土匪打劫,全家曝尸荒野。

据说襄城士绅在商议是否投降的时候,有人拿出一本“皇明通记”的书,指出成化年间,刘六、刘七兄弟二人率领人马来到河南,也是晓谕州县,投降者免攻。当时襄城投降之后,只是显出了一些骡马、粮食,果然一城保全,事后朝廷也并没有深责。

于是襄城选择投降闯营,据说投降之后,闯营对百姓秋毫无犯,只抄没了县衙的金银粮食,对县城的乡绅十分宽大,只惩处了一名素有恶行的劣绅,但也只杀他一人,不涉及他的家人。县令只是免职而已,换了义军自己的县官。除此之外,县城乡绅大户的土地、财产皆如其旧。满城乡绅欢呼雀跃,组织百姓夹道欢迎义军进城。但义军却拒绝了,说是怕士兵进城,对城中百姓会有骚扰。

叶县乡绅听到这些消息,人人惊讶,以前只知道流寇烧杀抢掠,祸害百姓,虽然听说闯营的军队好些,但也将信将疑,还是把他们看成流寇。知道此刻才知道闯营是真的仁义之师,是吊民伐罪的王师。于是,又有人传言说是闯营的军师范青主事,制定的保护乡绅的这些政策,于是满城的乡绅或是读书人又都开始传诵范青,说他是圣人转世,就为了救苦救难,解民倒悬而来,全城乡绅百姓没有不想投降的。

城中百姓乡绅的想法,刘国能其实很清楚,他召集了几名亲信商议,大家拿不出什么主意,反而有人说军心不稳,有人吞吞吐吐说他和闯王是结拜兄弟,现在主事的范青也优待投降将领,为什么不与闯营接触一下,看看他们心意。大家说来说去,就差说出“投降”两个字了。刘国能听到这些议论,心中更加郁闷,他让这些亲信退出,一个人留在屋中,反复愁思,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城外又开始打炮了,他不禁顿脚长叹,绕柱彷徨,自言自语道:“唉!没想到我刘国能竟然落到如此地步!”

将近中午的时候,城中官绅父老到军营中求见,刘国能将大家迎入议事厅。今日厅中景象与半年前,刘国能初到叶县,在厅中接受城中乡绅接风宴时的情景完全不同了,那时,刘国能在厅中十分威风。宴会上城中乡绅轮番给他敬酒,满口谀辞,说叶县的父老乡绅,满城百姓安危全都仰仗将军。

宴会中,宾主尽欢,大家都认为李自成暂时不会来,即便来了也定然攻不破刘国能守卫的叶县。官绅们纷纷在酒宴上夸赞刘国能的兵马队伍整肃,地方上倚做长城。然而曾几何时,局势已经变了,看看今日大厅中一片愁眉苦脸,气氛沉重,就好像马上破城了一般。

大家坐下之后,一个为首的士绅先说:“现在一城官绅父老来见大人,不为别事,只是为了请大人设法保全一城百姓官绅的性命。”

刘国能知道这些乡绅的心意,故意说:“本镇现在竭力防守,准备和流贼死战,就是为了保全一城百姓官绅的身家性命。”

另一位乡绅道:“死战决不能取胜,守城断无把握。如果坚守,不但不能保全城官绅百姓性命,反而将遭屠城之祸,将军可曾想过?”

刘国能慷慨激昂的说:“我什么都想过,我身为王臣,又为大将,决无投降之理,我所想的只是如何坚守,如何死战,其他的概不过问。”

一位士绅年纪较大,原本是县中有名的一位举人,也做过外县教谕的官,如今回家住在城中,听了刘国能的话,很不以为然,问道:“将军独自为了自己的一个‘忠’字着想,可曾为全城百姓的身家性命着想?”

刘国能长叹一声道:“我身为武将,只有三个字在心中。”

举人问:“哪三个字?”

刘国能说:“不怕死!”

另一位士绅愤慨不平的说:“单有‘不怕死’三个字不够,应该还有三个字‘爱百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