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打工(1 / 1)

时间走进了八十年代,祖国大地长江南北刮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打破铁饭碗,工厂的改革率先开始,改革的阵痛席卷黄河两岸,一大批集体制工人相继成了待业青年。  “你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摇滚巨星崔健这首成名曲《一无所有》红遍全国,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来自心底的呐喊。  同时港台歌曲悄悄地流入国内,青青校园广播里我最喜爱的罗大佑的台湾校园民谣《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边,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改革带来了效率的提高,山东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接改革带来的巨大挑战,忧伤,彷徨等情绪也不足为奇。  但是我小舅却一直很乐观,他很快适应的建筑工地的打工生活。  此时的小舅已经是十六七岁的大小伙了,虽然他没有山东大汉那魁梧的身躯,但是他的聪明与与乐观让他收获良多。  “儿子,带上。”大清早小舅从家骑自行车进城,外婆总让他带上煎饼和大葱,她特别心疼小儿子,命运让本该坐办公室的小舅却成了干粗活的工人。  小舅接过热呼呼的煎饼,闻着山东大葱特有的味道,他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小舅人虽有点单薄,但他个头一点也不矮,工头特地安排他看管搅拌机。  “杨立民,你一定要牢记混凝土的比例,这事关我们的建筑质量,你的责任可不小啊!”  “头你放心,我一定做到。”  偌大的搅拌机轰隆隆作响,杨立民向老师傅学习技术,睿智过人的小舅三下五去二搞定了技术。  八十年代是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也是青年人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新时代。  “立民,不错!”小舅生产的混凝土质量非常好,得到了工头夸赞。  小舅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把工头的鼓励当成鞭策自己的动力。他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车混凝土的质量决定了楼房的质量,所以,他把每一次搅拌混凝土都当成第一次那样对待。  半天的时间过去了,眼看来到了中午。  “吃饭了!”工地喇叭里传来很大的声音,大工小工们戴着安全帽走出了工地。  “张师傅,今天什么吃的?”  “肉必须有,饭管够。”  原来,工地提供每个工人一顿免费午餐。工地上即刻热闹起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吃着大锅饭,临时拼成的桌子上硕大的盆里豆芽烧肉不时飘来一阵阵诱人的肉香,小舅第一次和这么多陌生人在一起吃饭。  开吃了,看着大人们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吃相,小舅胆子也大了起来,早已把外婆的煎饼放在了一边。  肉真香!在计划经济时代,每家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上顿不接下顿是常有的事。现在有肉吃,生活如斯,夫复何求呢?  中午吃过饭,有的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天,有的凑成四个人打扑克牌,小舅东转转西转。最后,在一个墙边坐了下来。  远处一个穿着连衣裙的女孩从工地大门口跑过,小舅看着门外的倩影,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小学同学,家住崔港河岸边的小芳来。  她长长的鞭子,每次和小舅、华子他俩一同上学、放学。小舅难以忘怀的是她那两根长长的辫子,更难忘那随风飘逸的蓝色连衣裙。  “小芳,中学毕业了,你还好吗?”  “上工了!”小舅在苦思冥想中渐渐进入了梦乡,好在初夏的天已热情似火。睡梦中突然听到喇叭里叫喊,他赶紧起来到水龙头前用水激面,然后又把嘴套在水龙头上喝了两口。  家乡可没有这个玩艺,小舅进城后发现了家乡的落后。下午建筑工地沸腾了,每个工种有条不紊地配合着。  从不起眼的过沙,到混凝土搅拌。从制作钢筋笼,到大工砌墙等,每一道工序都为最后大楼的成功交付,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渐渐上了黑影,广播喇叭里高喊一声:“收工啦!”  各个岗位上的工人们就停止工作,他们收拾好东西,高处的小心翼翼地走过安全通道,有的乘坐临时电梯来到了地面。  小舅有时候很羡慕那些做电梯的工人,长这么大他只在书本上听过电梯这个名词。  小舅和村里大人们一道骑上半新自行车,听着大人们说说笑笑地奔向那遥远的山村,杨家庄才是他灵魂的归属地,那里有他最难忘的小芳。  小舅的优秀在方圆十里地是出了名的,凡是在崔港河小学上过学的,就没有不认识杨立民的。  身上的汗水本来已经干了,可是骑行三十多里地,小舅身上又来汗了,白衬衫渐渐湿透。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不远处的崔港河边,金黄的油菜花丛中传来一个姑娘美妙的歌声,众人抬头一看,只见河边隐隐约约站着一个穿着蓝底白花的二八佳人,她长长的两根辫梢上红色的头绳是那么醒目。  “阿米尔,冲!”大人们知道那是王队长家的千金,那是小舅的对象。  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小舅红着脸下了车向小芳走去,天色此时已经上了黑影。  “立民。”  “小芳。”  “你上班了?”  “嗯。”小舅怦然心动,不知道如何表达是好,“你上高中了?”  “没考上。”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