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班主任谭老师是一位很善于引导学生的人。中学时代正是精力过剩的时候,爱好也是一会儿一个样。有一阵子,同学们好在课后打扑克,很快有些人就有点上瘾了,好像一天不打就难受。谭教师见了,也不反对,只说了一句“有时间学学吹口琴不也很好吗?”在她的启发下,我们全班同学一转眼每人一支口琴,大练特练起来。我爸爸是现成的老师,得此方便,我学得更快。好家伙,连课间十分钟同学们都不放过,一个个埋着头自顾自地吹得满嘴口沫,口琴声响成一片,谁也听不见谁的。上课铃一响,琴声嘎然而止,大家又全神贯注地听起课来。我最喜欢,自认为也是最拿手的是吹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喜欢这支催人奋进,催人向前的军乐曲。当然我也喜欢四分之三拍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那用圆舞曲的节奏谱写的歌词,充满着积极向上而又浪漫的情怀…. 升入初二,我的胳膊戴上了两道杠----少先队中队长的标志。而哥哥则以品学兼优成了三道杠----全校的大队长!我们的学生生活更丰富啦!每到春天,学校会组织学生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春游,这可是“放羊”的大好时机。五四青年节,-团-市-委在景山公园举办篝火晚会,就像作家王蒙在小说“青春万岁”中描述的那样,我们这些少先队员围着熊熊燃起的篝火,跳啊唱啊,憧憬着我们这些星星之火,有朝一日将会变成燎原之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光和热。 夏天,我们又以少先队中队的名义组织大家去北海荡舟,我们唱着人人都会唱的那首著名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一不留神,我的缕空绣花小手绢就随水而去了。 说到春游,我还闹过一个笑话。这年,学校组织我们去爬八达岭长城。那时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我们要起大早赶到学校集合后,到火车站搭乘头班车,这样才能玩得尽兴。我和好朋友李丽姝约好,在东门仓和北门仓相交的路口相会,一同去学校。这天清晨,不到五点钟,我一个人匆匆走出家门。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早独自外出。走到东门仓的小路上,这里一边是低矮的平房,一边是高大的仓库大墙,这片仓库原是皇家仓库,墙高且厚,隔老远一盏路灯,发出昏黄的光线,四周安静极了,只听见我一个人的脚步声在夜空中噔噔地响,加上自己的身影在路灯的照射下,忽前忽后忽长忽短,使我更加紧张。我的胆子不算小,但平生最怕有人突然从身后冒出来,这总要把我吓个半死。 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一路唱着歌,还时不时用手电筒突然向身后一照,少女的我,生怕有坏人从身后包抄过来。正紧张着呢,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呼唤我的声音,这声音让高墙一回响,听不准是不是李丽姝。我不敢回答,怕是坏人骗我(多丰富的想象力!)只好拼命往前赶。好不容易看清楚了,果然是李丽姝!她气急败坏地说:“你哑巴了,为什么不答应一声,害得我嗓子都快喊破了。”我讷讷地说:“那万一不是你呢。”“见鬼,这时候除了我还有谁会叫你!”我心里说,万一….不过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只好认骂啦。 李丽姝是缅甸归国华侨,长着一双圆圆大大的眼睛,一头自然卷的棕色短发,两条长长的细腿,把个子挑得高高的,显得十分精神。她的嗓音粗粗的还带点沙哑,这嗓子要是晚生二十几年,准流行。那时可实在有点像男声,也难怪我心里犯嘀咕了。她给我讲了许多在缅甸生活的故事。缅甸是佛教国家,寺院里猴子极多,游人从不伤害它们。李丽姝很淘气,有一次她领着一群小孩子到寺院里逗猴子玩,把一群猴子逗急了,猴子群起反抗,扑上来要抓挠人,她们吓得撒开光脚丫子没命地跑,寺院里台阶很多,高高低低的数不清有多少级,幸亏她生就一双细细长长的腿,总算没成为猴子的俘虏。不过,打那以后,她们再也不敢耍弄猴子啦。 缅甸的华侨分成亲大陆和亲-台-湾两派,李丽姝一家心向大陆。学校也是一样,两所学校分别建在山上和山下,亲大陆的孩子在山上的学校上学,亲台湾的在山下的学校上学,有时两派学生为不同信仰而打将起来,当然山上因地理优势往往占上风。 中学语文中有篇鲁迅的文章,形容缠脚老太的小脚象细脚伶仃的圆规,同学们就把“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雅号送给了长着两条细细长长的瘦腿的李丽姝。那时同学之间好互相起绰号,谁想出了惟妙惟肖的雅号,是一件十分得意的事,被起绰号的同学一般也不气恼,反而安之若素,有叫必应,并不像有些老师认为的那样是会伤害感情,不利团结的事儿。 当然,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有时免不了搞点恶作剧,寻寻开心。我的前桌是一名叫张毅镛的女同学,她有一张白净的园脸,剪着一头浓黑的短发,身材略胖,行动略显笨拙。她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是搬运工,妈妈为了补贴家用,也打临时工给粮店扛面袋子。她很懂事,每个假期都做补花活,为自己挣下个学期的学费。我看过她补花,胖胖的手指,竟是那样灵巧地穿针引线,一片片花瓣就在她的手下“贴”到了布上,组成了美丽而层次分明的花朵。她学习很认真,是个性情温厚的女孩子。有一天,上自习课时,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