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4(1 / 2)

23度平衡木 杨之达 1629 字 2024-01-27

Chapter 14

14.1

华科工大是老牌的理工类高等院校,尤其应用类工科,向来有和和国立理工大学齐名的美誉。

这样的一所院校,人文社科的教育资源较为单薄,但唯独美院十分出名:

二十年前,华科工大与青山私立美院合并,成立“华科美院”,成为美术生向往的高等学府。

郑臻致高考的时候报考了华科美院的服装设计系,而大一的下半学期经过一番波折,才转系到工程学院的机械工程系。

这并非什么隐秘,知道这件事的同学并不少,但是郑臻致确信自己没有将这类隐私在优视频道的视频里透露过。

她好奇而疑惑地看着张嘉衡,而后者下意识地拿起啤酒罐喝了一口。

“施学明有说过你转系。”他含混地说,“说你家里不同意你转系,所以停了你的学费和生活费。”

好在郑臻致没有深究。她恍然地点点头:“是,也就是因为这个,我们才去创办了优视频道。”

张嘉衡有点不自然地再次灌了一口啤酒,掩饰性地问道:“你当时转系是怎么回事呢?你这么喜欢机械工程,为什么高考没有直接报考?”

如果是施学明和李若男看见这一幕,一眼就可以看穿张嘉衡的心虚:他并非真心提问,他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典型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但郑臻致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挠了挠头:“这可说来话长了……”

事情的源头真追究起来,恐怕得追溯到郑臻致和施学明的小学时期。

郑臻致和施学明,一个喜欢机械模型和玩具车,一个喜欢小裙子和芭比娃娃,两个人的兴趣南辕北辙,唯独有一样共同点:

家里都极度不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说郑臻致的母亲还算得上事出有因,施学明家长的反对原因则浅显得多:

“一个男孩子做那些娘娘腔的东西,像什么话。”

这是施学明在成长的途中最常听到的一句话。郑臻致常常笑着安慰他:“没事,别人也经常跟我说,‘女孩子学不好理科’。大家都一样。”

两个小小的孩子从小学的课外班开始抱团取暖,在升学的途中给予彼此鼓励,互相扶持着向前走;性格爱好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这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却又顺理成章的事。

高三填志愿的时候,郑臻致最一开始偷偷地瞒着母亲,填报了理工大学的机械工程系:那是她的模拟考分数差不多可以达到的院系。她是对理科有天赋的姑娘。

只是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学校直接会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志愿。

母亲强势地更改郑臻致志愿的那一天,郑臻致蹲在街边的马路牙子上哭了一整夜。

后来郑臻致和张嘉衡说起过这个话题:“我在网上发过一条抱怨的状态,说高考的时候妈妈擅自更改了我的志愿。”

顿了顿,她轻轻摇了摇头:“很多陌生网友来评论,把我妈给骂惨了。说什么该登报断绝关系的都是轻的,有人直接说我妈应该去死。吓得我赶紧把那条状态删了。”

她说着,自嘲地笑了一下:“那是我妈妈,生我养我十八年的妈妈。不行啊,真的不行啊。”

现实生活中大概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的鸡汤,也很少有“奇葩极品”到可以直接一脚踹开的亲戚,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得为家庭,社会,或者外界的因素,而在一些事情上做出妥协。

“毕竟,”郑臻致轻轻地说,“人是社会动物,大概很难有真正绝对的自由。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在‘社会期盼’和‘自发理想’之间竭力去达到一种我们能掌握的最佳平衡吧。”

张嘉衡曾经问过她:“你没有想过反抗吗?”

“当然有。”

十八岁的郑臻致,她也努力过,抗争过,说起这些的时候,她撑着下巴,笑得很无奈:“我闹得最狠的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没吃东西。”

可是饿到胃痉挛,痛苦地蜷在床上,连打滚的力气都没有了,母亲也依然坚定地没有改变想法。

母亲只站在郑臻致的门外平静地说:“正好,你饿死了,妈妈也不活了。都一起去吧。”

聊起这些的时候是很久以后了。那时张嘉衡和郑臻致两个人在夜晚的跨河大桥上散步,张嘉衡轻轻地安抚地抱了抱郑臻致的肩膀。

而郑臻致斜倚在跨河大桥的栏杆上,夜风吹起她的鬓发,她专注地仰头看着漫天的繁星。

“我爸是理工大毕业的。”她说,“从小,我的梦想就一直是考进理工大。但是那一天我知道,我可能真的和理工大没有缘分了。”

梦想破灭的那一天,小郑臻致蜷着身子哭湿了枕头,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也有晶莹的光一闪而过。

不过,很快,她就轻松地笑了起来:“华科工大虽然整体名声没有理工大响,但是机械工程系和理工大齐名,这个方向上,术业专攻的水平比起理工大是只好不差的。要里子不要面子,其实我没吃亏。”

——华科工大,这就是十八岁的郑臻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