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瀚和文三一走,夏收的高峰到了,今年的麦子减产的多,地势低的水稻淹了不少。不过庄里的水稻还不错,把多余的水及时疏通到水塘里。割水稻之前,仍是要把稻穗最长最饱满的单挑出来做种,别的怎么培育优质良种问题子晴可就不懂了。
子晴家的麦种和稻种都是这样挑出来的,一代代下来,子晴家的麦子一亩可以产到三百多斤了,水稻能到五百来斤,连带着曾家还有沈家也借光了,当然,子福也把这法子推广了去。
刚把夏收忙完,眼看着到六月底了要进入七月,阿土和阿水也进家了,林康平揣着家里的几万两银票,带着他俩和庄里挑来的四个后生,一块去粤城了。
说到底,这船运,林康平还是不想放弃。毕竟一直和西洋人打了十多年的交道,要是一下子放弃了这些资源,他还真是有些不舍。银钱是一回事,但是林康平心里更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让这个家能强大起来,兴许,还能给儿子们闯出一条路子来。
子晴有几分猜到了他的心思,自然不能去阻拦他创业的决心,这些经营方面的知识,子晴没有林康平懂得多,自然也给不出什么好建议。只能是用实际行动支持他,把家里的银票都收刮了给他带上。
为此,林康平还特地笑道:“你可想好了,万一我血本无归,你可不许哭鼻子。”
谁知子晴听了他的话,正色说道:“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你的生命安全,都是最重要的。”
林康平听了上前抱着子晴,只说了五个字“我一直记着。”
这话,在林康平第一次出远门去粤城给文三找寻玉石原料时,子晴就对他说过,也就是这句话,子晴走进了林康平的心里。
子晴送走了林康平,闲来无事,抱着嫣然回娘家,正碰上沈氏要送三婆婆出门,子晴笑着问候了几句,也陪着送到了园门口。出门时,看见晴园门口来了一辆陌生的马车,子晴走到门口一看,从车上下来两个丫鬟带着两个小孩,还有一个先生模样的人,穿着普通的丝绸衣服。
子晴正狐疑这是谁家的孩子,对方见了子晴倒是欣喜地叫了起来:“姑姑。”
真是头疼,该死的文三居然真的把他儿子送来了,还有一个不知谁家的孩子,六七岁的样子,见子晴好像不认识他的样子,很委屈地看着子晴,问道:“姑姑不记得小翊了吗?小翊可是对姑姑很是想念的紧。”
子晴才知道上次也是他跟着文星彧一块来过,叫什么小翊。子晴气的直想咬牙骂人,可看着两个小正太仰头期盼地看着自己,子晴还真不能对孩子发火,还得面带笑容地安顿好两位小少爷。
子晴估计那个小翊身份会更尊贵,怕安排到外头有了什么闪失无法交代,毕竟孩子来都来了。子晴想了想,还是安排在自己孩子旁边,本来,书睿已经带着书玮在隔壁房间分开来住了,这下,只得重搬回去四人挤着。
至于那两个丫鬟,说愿意打地铺陪着她们少爷,只不过被子晴打发到厢房去了。子晴说是要锻炼两个孩子的独立能力,看得出来,两个小孩子对这个安排很满意。
那个先生,还要给两个孩子讲课,子晴想了想,打发到竹苑去了,唯独那里,子晴没有住过,也不打算去住。
相处下来,子晴见新来的两个小孩琴棋书画都有涉猎,每日和那个先生学两个时辰,上午是一个时辰的讲学,下午是一个时辰的琴棋书画。连带着子晴家的三个孩子也跟着借光了。书玮太小,子晴没让他去。
闲暇时间,几个孩子就痛痛快快地玩,园里地方也不小,子晴也不约束他们,派了那两个丫鬟跟着,特地交代除了孩子落水或从树上掉下来,一般情况下,孩子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阻拦。
晴园里可玩的花样多,西瓜地里挑西瓜,桔子树上摘桔子,竹林里挖笋,池塘里钓鱼钓青蛙,后山逮蚱蜢,菜地抓青虫,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其乐无穷。何况子晴还让林安时常带他们去庄子里看看,太阳不大的时候,也让他们下地认识各种农作物,掰玉米,摘豆子,挖洋薯,就地烤玉米烤洋薯吃,体验农家丰收的喜悦。
半个月后,曾瑞祥的学堂开学了,书睿和书彦要上学念书,这两个孩子一点没有走的意思,反倒是跟着书睿和书彦也去学堂听了几堂课,很快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
因子晴家的几个孩子都是和村子里的孩子一同念书,子晴也不希望自己家孩子太过显眼,所以书睿他们上学的衣服都是普通的棉布,平常在家,因天气热,子晴都给预备的短袖短裤,这次,这两个孩子一到,子晴也给做了两身短袖短裤,这回跟着上学,子晴又做了两身棉布长衫,子晴想着文三过来一定要点保姆费。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林康平自己回家来了,说是这一趟还是雇的船送货,不过,已经跟船厂预定了两艘大船,大概要半年后才能出厂。阿土阿水就留在了粤城筹备新铺子开张事宜。
子晴这才知道,原来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还是不错的,别的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子晴还是听说过的,这个时空比子晴知道的同时代的清朝科技要发达些,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朝代的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