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 / 3)

朝华录 清欢慢 2006 字 12个月前

之后,雍王在亲卫的护送下逃出城,却落入了率兵接应的魏王手中。

两兄弟向来多有不合,雍王怕魏王落井下石携私报复,便设法逃走,径自去了盛宁。

谁承想他刚一进城,就被埋伏的宫廷侍卫擒获,直接下了大狱。

而陪都盛平彻底大乱,有谣言说因为梁王在永嘉起事,为防他与韩王里外勾结,朝廷派兵以平叛的名义来到盛平,一旦战事起,怕是全城百姓都要遭殃。

开始还有人在观望,随着大户人家派遣府兵家丁去守城,越来越多的百姓也自发参与。

齐伯带着一班人马留守望海堂,如今贺钧书死了,铁血复国会带走了贺廷,也都撤的差不多了。朝容又不在,找不到一个能拿主意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死守城门,绝不能让朝廷大军进城。

魏王慕容谈是个生意人,这些年仗着大权在握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如今危难之际领命来陪都平乱,自然知道不可强攻,要尽力安抚。

因为陪都六成百姓都是达奚人,一旦开战少不了落下个屠杀亲族的罪名,再被永嘉那边大肆渲染宣扬一番,指不定要出什么大乱子呢!

而且局势不容乐观,因为韩王除了慕容归还有一个兄弟,那便是齐王慕容承义。

他被派去镇守雪峰山东麓胡沱江流经的千秋城,那里原本是贺拔废弃的旧都,但是后来达奚人将虏来的云桑皇室贵胄都圈禁在此。

慕容承义手下有一千精兵,一旦他得知盛平被围,韩王有难,以他的性格,少不得要带兵驰援。

千秋城一旦失守,俘虏尽皆逃散,这份责任谁又担当得起呢?

对于野心之辈来说,局势越乱越能浑水摸鱼,魏王并不是真的怕乱局,而是想在局中谋益。

他的幕僚苏先生早探知了城中情况,百姓齐心协力死守城门,什么劝降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且粮草充足,衣食不缺,众人自然也不急。

但是除了城中百姓,有一部分人却是心急火燎,那就是城中富商。

这些人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没必要与盛平共存亡,一门心思只想着赶紧逃出来。

于是就有人趁守军不备从城上掷书请降,愿花重金求脱身机会。

魏王自然乐得成全,于是派苏先生与那些人谈判。

苏先生是出了名的巧舌如簧,双方一来二去就达成了协议,商人们自发去守城,找一处僻静的角楼,趁月黑风高,悄悄用绳子缒下来,城外自有魏王的人接应。

为了不引人注意,每天只能走小股人。

一切就这样不声不响的计划着,期间因为守城军士增加,来回巡逻严密,所以中断了两天,接着一切如常,其后陆陆续续又走了数十人,最后终于被韩王的人发现,交易这才中止。

鲜为人知的是,魏王坐在帐篷里拥炉数钱的时候,混在商人中的韩王心腹早飞马往千秋城求援了。

大雪尚未封山,且千秋城距盛平并不远,所以齐王率五百轻骑沿胡沱江一路往东,不到十天便已经到了雪峰山隘口。

可他并未直接进攻,而是绕路往西行军一日,一举拿下了盛宁通往盛平的要塞,就此切断了魏王军队与朝廷的联系。

齐王派了十二名信使赶往盛宁,分散在各城门外宣读慕容翰即位后的十大罪状,条条诛心,令城内局势愈发紧张。

**

这日早朝有人将齐王挑衅之事奏上来后,慕容翰再次大怒,喝令左右铁甲侍卫将奏报之人处以鞭刑,就连求情的大臣也都予以连坐。

大殿之中鸦雀无声,文武大臣皆胆战心惊的跪伏与地,生怕受到连累。

北燕建国之初,朝堂上议政时文武大臣都是分坐两列,有坐垫和矮塌,期间侍臣还会送来茶点水果之类。

冬天有火盆取暖,夏天有冰块降暑。

但是自打慕容翰即位后,为了提升王权,便将那些特例一一废除。

到了后来,上朝只能站着,回话时需出列,并至御座前跪着,一言不合就要被拖出去鞭笞……

天长日久,众臣皆在压抑和忐忑中上朝,大都学会了虚与委蛇、阿谀奉承,很少有人再敢仗义执言。

又因他对慕容归讳莫如深,故而在慕容归落网之前,哪怕偶有蛛丝马迹,也甚少人敢对他提起.

毕竟那人行踪诡秘来去自如,一旦谁被委以此任,脑袋多半是保不住了。

更隐秘的原因是,追根溯源,慕容归才应该是北燕当权者。他少年成名,曾被父兄寄予厚望,如果没有意外,这个时候当政的本该是他们那一系。

就这样,大家都粉饰太平,得过且过,事情终于到了无法收场的时候……

“慕容承义狼子野心,竟然在此关键时刻擅自离职,传令下去,命都城指挥使率两千精锐,将所有叛党一并剿灭。”慕容翰道。

“可汗,万万不可……”一听此言,众臣都是满头冷汗。

正当大家犹豫着怎么劝谏时,发现有人已经战战兢兢的出列了,却是内史侍郎额尔邦。

慕容翰重武轻文,这额尔邦虽是前任国相慕容邑的门生,且学识渊博,但是并不受重用。只因他主持天宝阁著书有功,为国内很多文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