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1 / 1)

朝华录 清欢慢 772 字 12个月前

整顿好贺氏内部事务后,已经是夏末。朝容安排好一切后,带着音书及其随从们又踏上了漫漫旅程。

因为游龙堡和各地义军暗中照应,所以一路穿过大片荒原时并未受到多少侵袭或劫掠。

如今世道不太平,外出客商都是结伴同行,他们一路上也是如此。

大约八月中旬,队伍终于到了辽国边境,又西行半月,即将来到上京时才逐渐得知北燕局势。

盛平一战中,韩王和齐王兄弟联手,大败魏王,但最终寡不敌众,被王城派来的援军剿灭,两府被夷,只有少数女眷逃脱。

当初齐王带走守军,又截断了王城通往西北方向的道路,以致千秋城守卫不足,潜伏在周围的云桑义军与细作里应外合,不仅杀光了北燕驻兵,还一把火焚烧了千秋城,救走了所有云桑宗室。

慕容翰恼羞成怒,正要派兵去镇压,可久未露面的慕容归却骤然出现,并举起了复仇的大旗,一面收拢韩王和齐王的残部,一面联络因党同伐异遭受迫害的官员。

起先慕容翰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反倒觉得正好趁机一网打尽,不料慕容归竟一呼百应,情势远比他想象的要严峻,一时之间,几乎四面树敌。

**

辽国,上京。

俞宅坐落于京西十字街的梧桐巷口,自打老相国驾鹤西去后,俞家便门庭冷落。

其后云桑和燕国交战,俞家生怕惹祸上身,愈发深居简出,正门一年也开不了几回。

忽有一日,过往行人发现俞家大门外影影绰绰,像是有不少人在围观什么,走近前才看到台阶前跪了个披麻戴孝的妙龄女郎,神色哀伤,满面泪痕。

她始终沉默不语,身后陪侍着一名小丫鬟,也跟着不住抹泪,时不时上前拍门,然而从日出到日落,始终不见有人出来。

先前无人敢靠近,直到第二日发现她们又来了,这才有好事者过来围观,并猜测她们的来头。

那跪着女子白纱蒙面看不到容颜,但身姿挺秀仪态端庄,从服饰来看不像是辽人。

就在众人百思不得其解时,忽有人提起二十多年前的旧事,说是俞家曾有个才名远扬的小姐被送到邻国云桑和亲,据说后来宠冠六宫,成了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你。

但后来云桑帝都被北燕铁骑攻破,皇室宗亲皆被掳走,便没人知道那位贵妃娘娘的消息了,俞家似乎也从未对外提起过。

这样看来,似乎一切都说的通了。

可到底都是猜测,也没人能证实,除非俞家开门接纳,或者那女子主动宣告。

到了下午,眼看着太阳要下山了,众人也都有些按捺不住,便怂恿几个能说会道的妇人去探问小丫鬟。

一开始丫鬟只摇头,当听到众人说愿意替她们抱不平时,这才面露感激,垂泪道:“我家主人是云桑的朝华公主,这些年一直在燕国为质,受尽磨难,后来幸得望海堂主人相救,两人结为夫妻,互相扶持,恩深义重……”

说到这里叹了口气,回头偷望了主人一眼,惨然道:“奈何那贺老板福薄命浅,去岁罹难,我家主人扶棺相送,将他葬回了老家。可她因为无儿无女,在贺氏难以立足,她虽是云桑人,可既嫁给了贺拔人,便无法再回云桑,何况云桑……”

她顿了一下,又抹了把泪道:“主人的父族和夫族都不肯接纳她,如今天下之大,也只能来投奔母族。贵妃娘娘临终前,曾再三嘱咐主人,让她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上京,替她看一眼故乡,拜拜祭一下父母,探望兄弟姊妹。可是……贵妃娘娘哪里想得到,我家主人历尽千辛来到上京,却连门都进不去……”

众人听到这里不觉义愤填膺,纷纷指责俞家不近人情,正吵嚷时,却听一个妇人阴阳怪气道:“谁不知道云桑的公主都成了燕国王爷的房内人?哪可能嫁给外男?何况她们上下嘴皮子一碰,说什么就是什么吗?这年头骗子可多了,谁知道是不是假冒的?”

有人出声反驳,也有人开始附和,不一会儿,矛头便都指向了那对主仆,嚷着要她们自证身份。

就在围观者吵成一团时,外边传来马蹄声,只听得清脆的鞭子声划过长空,众人急忙散开。

就见一个武士打扮的女子大步走了出来,朗声道:“大长公主有令,请朝华公主过府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