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角度的原因,即使是月球上的白天也不能被日光照射到。”
“这会怎么样呢?”
“这会形成一个天然的冰箱,把当时外来天体撞击时可能从外部带来水给保存起来。”
“很多撞击月球的天体都是巨大的水冰。这些水冰撞到月球后就留在了月球,而且这些水冰不会被太阳的照射蒸发掉,而是以水冰的状态被保存了起来,保存在了撞击坑的底部。”
“也就是说,月球的背面的撞击坑的坑里面有我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水。”
“这样一来,月球的背面就比正面更有优势了。如果选址的话你们是不是也会选择离水源近的的地方呢?”
*******
“下面我们再说说月球的南极和北极。”
“在我们开发月球的初期,人类在月球上只能利用自带能源和太阳能。”
“自带能源的成本极高,因为运输的距离太远,所以要更加依赖太阳能。”
“这样一来,有极昼的地方就一定比没有极昼的地方要更适合人类的生存。月亮的夜晚长达半个月,如果半个月没有太阳能的补充对当时的储能是相当大的挑战。所以,人类最初设置基地时是一定要选择有充足太阳能的地方的。这些地方即使有半年的极夜,也完全可以利用极昼的时候完成必须的工作,然后选择在极夜的时候撤离。”
“当然如今我们已经在月球设置了足够多的自主能源供给设施,供给的手段也是多元的。有太阳能,裂变能和聚变能。但是在月球极地地区,留下的基础设施还是最多的。这是发展的规律,是发展的传承。”
*******
“那月球的南极和北极又有什么区别呢?”
“月球的南极有更多的撞击坑,太阳系里最大的撞击坑就在月球的南极背面区域。”
“同样,月球最多的水资源也是储备在月球的南极的,那儿有月球最多的水冰。”
“相对来说月球的北极就没有这么多的优势。”
*******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由于月球开发的历史原因。由于人类技术的极限是一步步突破的。所以,月球基地的建设和选址也是受这些客观条件限制的。”
“最初人类来到月球肯定是选择月球的正面和赤道登陆。因为考虑到通讯和起落难度的问题。”
“接下来的月球开发,要考虑水和太阳能的问题。所以有更多水资源的月球的背面和有充足太阳能资源的极地成了人类的首选。”
“如今我们突破了当时很多技术问题。”
“在通讯上已经有无数的绕月卫星,地月中继卫星,绕地卫星为我们传递信号。 ”
“在月球水冰的开采运输和净化上,我们已经建立了月面管网和月面的水冰物流系统。两套系统互为备份和补充,确保用水安全。其实我们每套系统还自有备份,这样实际上是四套系统在月面调配着水冰资源。”
“在能源上,我们目前更为多元,除了无处不在利用的太阳能,我们还有多个核能设施,产生的能源以储电单元的方式传输和储存。运输的渠道有月表管道和月面公路。这样一来我们的能源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了。”
“不过我们的选择还是选在了月球的南极区域,具体的位置介于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之间,也就是在分界线附近。”
“选在月球的南极是因为这个区域有人类开发月球以来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基础设施,有聚集效应。便于我们的交通,通讯和物流。”
“选择建在分界线是我们设计者的一点点小浪漫,这样是不是有将世界一分为二的感觉,一面可以一直看到地球,一面可以永不看到地球。在月球上我们也可以感受一下阴晴圆缺。不过是地球的阴晴圆缺。”
“具体的情况,等介绍我们基地时再和大家详细介绍。”
*******
“最后和大家说一下啊。我们已经采取了全新的月球地理信息命名规则。”
“以前人对月球地理位置的命名是通过观察。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就可以命名。这样命名现在看来不太合理。因为都是些西方人利用技术优势做的命名。”
“如今,好多地方都是我们先到达的,我们最先在上面建立了基地,最先开发了这些地方。如果还是用他们看到时定下的名字,显然太奇怪了。”
“所以,我们最近推出了我们的月球位置命名规则,我们要以我们的城市名命名我们在月球开发的新区域。这个规则我们要坚持下去,并且要周知世界,让他们都去遵守。”
“我们基地所在的区域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基地组成,百分之九十都是我们的基地,所以我们将这个基地群所在的位置命名为 ‘厦门’ ,在这个区域,我们能够看到地球,如同在厦门可以看到大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