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多骨米牌(1 / 2)

保加利亚退出战争的消息,让整个同盟国内部有了相当大的震动。

在维也纳、柏林和伊斯坦布尔,都有不少人在谈论这件事。其中就有人说到,这是第一个倒下的多骨米牌。

而作为执掌权利的政府机构而言,关于和英法谈判减少损失的声音也出现在他们耳中。

对此同盟国私下也是试探过英法的态度,只不过因为两方差距太大没有谈成。

而现在随着保加利亚退出战争,让同盟国才发现巴尔干局势一下陷入了相当被动的糟糕场面。

在希腊、塞尔维亚、黑山和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阵营,而保加利亚退出战争,现在巴尔干局面完全是协约国说了算。德奥和土耳其的链接被隔断,局面对同盟国相当不利。

为此柏林和维也纳也放下各自心中的小心思,一同应对这个艰难的时刻。

于是在德奥两国总参谋部的配合下,一个防御协约国军队进攻的计划就这样出台了。

在这里融合了两国参谋思路精华的计划中,目前德奥联军将在塞尔维亚的南部山地的尼什、卢耶查一线防御协约国的进攻,为此奥匈需要增兵十五万以完成这个计划。整个计划德奥都没有异议,不过在抽调哪里的兵力时,还是发生了一些小小的争执。

因为在制定计划时,德国参谋部建议奥匈从国内抽调修整部队,但是奥匈却不同意。在奥匈看来,被撤回国修整的部队都是在前线伤亡惨重,其武器装备比较缺失,人员精神上也不太好,所以最好能从一线部队抽调。

而奥匈选择从匈牙利地区,抽调和罗马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对峙的第九集团军。这个决定让德国方面认为太过于危险,要是罗马尼亚冲出特兰西瓦尼亚高原,那么匈牙利平原将面临战火的危险。

是不是感到画风不对,德国比奥匈还要关心其安危。其实这都是明面上的理由,德国内心的想法是,奥匈需要在对特兰西瓦尼亚的罗马尼亚军队给予压力,保证马肯森元帅侧翼不会有威胁。

而奥匈抽调匈牙利的兵力,则是为了意大利战场,修整的部队也是可以紧急抽调到前线,奥匈这是打算保留自己的一点预备队,不管是将来投入北意大利战场,还是增援其他方向都能从容面对。

不过最终还是奥匈的决定占据上风,毕竟需要动用是其部队。

而土耳其方面就比奥匈要紧张多了,在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后,不仅是第三集团军撤回达达尼尔防守,连准备调往叙利亚地区和协约国作战的第六集团军,也留在了伊斯坦布尔。

一时间土耳其在其首都附近云集了近四十万军队,这让协约国方面反而吓了一大跳,深怕德奥和土耳其也来一个夹击的局面。所以在保加利亚战败后,协约国中希腊军队被调往阿德里安堡防备土耳其军队可能到入侵,而其余协约国军队则注意德奥军队的动向。

一时间因为保加利亚的变局,反而让两方都有些投鼠忌器的味道,而局势也变为微妙起来。

不过这对于罗马尼亚都不算是大的影响,因为国内的物资充裕起来。

自萨洛尼卡停战协议签订后,来自协约国的物资,就顺着保加利亚的铁路补充着罗马尼亚军队的消耗。根据事后的统计,在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后的三个月内,有高达一百二十万吨的军用物资被送到了罗马尼亚。当然跟随物资已经送达的,还有协约国的援军。

来自法国的一个殖民地师,英国的两个印度和澳新师已经赶到罗马尼亚,缓解了罗马尼亚军队在巴克乌的防守压力。

没错,德军在马肯森元帅的带领下,尽管没有找到罗马尼亚军队的漏洞。不过依然凭借其出色的一线军官、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还有凶猛的火力,依然打的库尔图瓦上将率领的摩尔达维亚集团军节节败退,让上将阁下接连放弃罗曼和雅西。

大量征召的兵力被投入到这场防御德军的入侵当中,有许多征召的士兵都没能撑过第一次战斗。

根据总参谋部的统计,在和德军作战当中,罗马尼亚军队已经伤亡接近十万的数字。这其中征召士兵训练不足,还有基层军官缺乏是主要因素。

当然作为他们指挥官的库尔图瓦上将也有一定的责任,不过谁让他面对的是德军最为出色的机动战大师马肯森元帅。这让上将阁下不敢用险,生怕让对手抓住机会撕破防线,这就不那么美妙了。

不过当保加利亚退出战争后,来自德军的压力就小了不少。尤其是在英法军队出现在巴克乌前线时,德军的进攻就逐渐减少,很多时候都只是敷衍了事。看来德国人也知道,他们已经没有快速攻占罗马尼亚的可能。

当然德国军队人员和物资消耗也是一大主要因数,尤其是物资消耗。这一点作为德军在东线的总司令马肯森元帅最有发言权。在罗马尼亚宣战后,马肯森元帅在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里,主要精力是和后勤部门扯皮军事物资的问题。

因为鲁登道夫准备西线攻势的缘故,东线在此之前补给的物资就不够战备,马肯森之前只能通过减少训练量来维持损耗。但是在罗马尼亚宣战后,物资的确增加的运动量,但是依然不够半年战备所需。(这是马肯森在担任东线总司令后准备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