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名家(1 / 2)

城姬三国 绅士东 1790 字 10个月前

祢衡在钻研汉代主流的儒家经学的同时,还研读了许多先秦“名家”的经典——名家在先秦时,也被称为“辨士”,之所以叫“名”,是因为他们的辩论基础,一般都是立足于“名词”与“实际含义”的对应关系。

另外在政治主张上,名家罕见的提出了“去尊”的思想,也就是“人人平等”,与同时代的其他学派、尤其是讲求礼制的儒家相比,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

先秦时名家还是六大家之一,不过在汉代已经没落许久。

惠施、公孙龙,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

相传惠施曾得《天书卷六·名》,而且他的解读方向,是钻研“名实之辨”,与许劭完全不同,渐渐衍生出了名家学派的主导思想。

后世《惠子》已经失传,只有在《庄子》中,客串有一些惠子的思想保存。

不过祢衡对《惠子》有所解读,而且钻研程度达到了攻读“二手天书”的程度……

天书本身,只能自行择主,即使是天书的主人,也无法完整的复述、抄录天书,但是……如果将天书研习到一定深度的话,是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再现的。

历代的天书持有者,实际上所理解的天书,都是有自己的倾向的,也就相当于是二手天书,至于祢衡……在惠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自己的理解,已经是三手。

不过这也令祢衡,拥有特殊的谋术——“舌剑”与“辩才(杠)”、“辩才(隐)”。

后者是完全从《惠子》中领悟的谋术,正版的“辩才”应该是惠子的谋术,不过祢衡的辩才,与惠子显然有些区别。

以惠施的经历来看,作为合纵抗秦的早期组织者,他的“辩才”主要效果应该是说服别人,而祢衡的“辩才(杠)”,却更偏向于令人心塞、难受,但说服的效果很微弱……

不过重点在一个“杠”字——每当令人心塞难受后,祢衡的特殊谋术,都将仿佛“杠杆”一样,将对方的精神力,翘到自己一边一部分。

但这招是双向的,如果祢衡处于劣势,则自己的精神力也会被翘到对手的一端。

“舌剑”则是以自身消耗精神力为代价,令目标的精神力同样下降……

至于“辩才(隐)”的效果,可以令祢衡更善于隐藏自己的心虚,更不容易被发现逻辑上的弱点。

同时令辩论中的目标,无法察觉到自己的精神力异样。

因为精神力与思维能力的关系,可以悄无声息的降低对方的思考逻辑,进入对自己良性循环的节奏。

因此对于祢衡来说,正确的连招是,先声夺人的引人动怒,开始一边汲取对方的精神,一边不断用舌剑,来将对手拉到自己一样的水平线,之后继续“杠”,直到对手逻辑完全崩坏!

而“杠”的效果,在辩论中是最强的,在辩论之后,双方精神力会渐渐恢复,但是……“胜者”可以永久性的,汲取到对方的部分精神力。

因为幅度较小,而且有“隐”的效果在,通常祢衡的对手,也不会发现自己被降智。

毕竟精神力本就无相无形,并且自身心理状态也会令精神力有所波动,谋士也并不会专门在意自己的精神力。

周瑜也是在辩论结束后,通过精神力对“相”的折射,才发觉了一些奥妙。

也幸亏周瑜是占了便宜,否则如果周瑜发现自己的“相”有所降低的话,大概真的会让孙策去把他揪回来祭天……

实际上这种“杠”也并非只能用来气人,与其说是惠子的“辩才”的变种,不如说是正版“辩才”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还没有发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通过打击东吴投降派群臣的气焰,来达到说服孙权的目的。

这也是说服人主的一种技巧,惠施当年也要和合纵派的辩者去杠,以此来获得国君的支持。

只是祢衡终究只学到了一部分,没有理解“杠”的真谛,是为了获得旁观者、上位者的支持,仅仅为了精神力的提升,一味的去“杠”,也算是令宝珠蒙尘。

之所以能活到现在,是因为祢衡在选择目标时,也会选择那些安全的——从一开始,祢衡就知道曹操、刘表、黄祖不会杀他。

其中比较危险的是黄祖,不过祢衡提前就和他儿子打好了关系……

正常情况,三人都不会杀死祢衡,唯一危险的时候,就是在他们刚刚被“杠”、也就是被降智最严重的时候,这时最容易冲动之下,直接将其处死。

只要能扛过这波副作用,祢衡就确信自己能保住命——历史上,祢衡被黄祖所杀时,黄射的救援晚了一步,祢衡已经被砍了脑袋,黄祖才在黄射的劝阻下后悔……如果黄射再快几步,黄祖多半不会真的杀死他。

当然,这种特殊的“谋术”,也赋予了祢衡一种特殊的能力、或者说是还有一种辅助的被动谋术,那就是能够“看”到潜在对手的“战斗力”。

在辩才方面,所谓的“战斗力”很难归纳,而祢衡能够看到的,是对方的精神力大概强度,以及……过去“杠”过人、被人“杠”过的次数!

虽然无法准确衡量,但能够看出个大概。

一般精神力越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