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汉中决议(1 / 2)

城姬三国 绅士东 1160 字 10个月前

正如张春华的分析,杨松心里并不是没有“汉中”这笔“买卖”,但合作目标只会选择辅汉势力,尤其是对雍侯……

蜀侯刘璋和天师府的仇怨太深,如果蜀侯入汉中,估计天师府的人都要倒霉,杨松心里也突突。

杨松出身的杨氏,世代在汉中,他也没有来楚国发展的意思……

人贵自知,杨松知道自己这两下子,在楚国根本什么都不是,之所以楚王看重自己,那是看重他在天师府的身份!

如果投雍侯、投汉室朝廷的话,那就是不同的情况。

到时雍侯入了汉中,他的地位反而能够水涨船高,毕竟汉中的情况也很复杂,对百姓的凝聚力很高,所以任用旧天师府官员,将对汉中的情况还是有很大帮助。

只要不是那个没脑子、还容易上头的刘璋,杨松不担心自己的“利用价值”。

至于其他天师府的同僚……

按照杨松的理解,自己非但不用担心报复,反而他们到时会抱紧自己的大腿,他完全能够左右逢源。

这也的确是合理猜测……

真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张鲁的亲信,其他人不会记恨杨松——最好的例子就是黄承彦,谁都知道是他策反了蔡夫人、策划了献州,但现在哪怕是南郡士族,不也照样和黄承彦亲近抱团?

不为了其他,因为黄承彦是荆州、更确切的说是南郡、以及小半个南阳的士族,在楚国朝廷中的代表,其他南郡士族就必然与其和好并抱团。

为了往日的仇怨,而放弃争取未来的利益,可不是士族会做的事情。

当然,杨松虽然有士族的意识,但是……本身的贪欲却也十分膨胀,这令他会受到直接利益的影响。

演义中杨松也是过于贪婪,而令曹操不喜,拿下汉中后,对所有人都是安抚,唯独斩了杨松示众。

因为有杨松直接透底,楚国与汉中迅速在“踩到张鲁小心肝”的边缘,达成了协议。

汉中不仅将对汉水堰出一部分的人力、物力,并且还将高价收购了五百副板甲。

所幸汉中要运货物到荆州,还是比较容易的,虽说汉水有些水段走不了大船,但至少是顺江而下,等到季节合适、水流不枯不急的时候,小船慢慢运总能运过来。

至于五百副板甲……

会有汉中的商队自行运输,不必楚国操心——这也是天师道的优势之一。

因为缺乏直接商路,甚至间接商路都很受限,汉中的确是最不容易被楚国“割”到的地区。

对魏国、幽州,白图还可能走海上航道交易,不仅是官方交易,楚国的港口也欢迎商船,只要有路,低成本、高质量的盐、糖,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令两地的资源,从民间流向楚国!

而中原更不用说,宛城、寿春都是大型半开放进出口大城。

至于西北等地……毕竟他们都是辅汉势力,内部商品流通很容易,而对于楚国来说,只是让中原的世家豪右做做中间商,就相当于间接薅了益州之外整个辅汉势力的羊毛。

益州因为刘璋的禁令,将交易成本放大了许多,尤其是货物运抵益州也变得困难,但只要不是马匹这种“大件儿”,多少还是有些交易额的。

唯有汉中,楚国现在是真的够不到……

些许民间交易,大多也是汉中商人顺江来到楚国,接着出货、购入后,再绕路中原回去——敢走这条路,肯定是在关中、关西都有打点好的关系!

天师道无法埋下太高端的内奸,不过在民间却很容易埋下探子,有他们配合,天师道的商队在民间行动很方便,尤其是在楚国和益州之外,那些混乱之地。

算起来这还是楚国第一次大薅到汉中……

当然,白图其实志不在此,只是送到眼前,那就顺手一薅。

白图更在意的是,汉水堰工程可以顺利进行。

因为汉中要出“人”出物,所以白图也特地叫来李严,向他强调要注意汉中来的役工的领队,并且给礼部下条子,要增加汉水堰工程时的礼部投入和楚学教育。

原本因为大量劳工集聚,就需要戏曲等娱乐跟进,同时礼部也会安排人员进行教导、疏导,现在汉中有人要来,自然更要着重注意后者!

汉中到时会来的是五千姬造役工,以及五百名领队——也就是有些指挥能力的匠人或者单纯的力工。

毕竟姬造役工也无法全自动……

而且按照汉中的说法,这五百人会带着近亲家眷一同入楚,在工程之后是留在楚国、还是回汉中,由他们自己决定就可以。

这可是需要数年,甚至在张鲁看来,可能需要十数年的大工程。

同样那五千姬造役工,也需要楚国自己每年“续费”人力,反正都是一锤子买卖!

不过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这五百人里,会不会有人抱着传播天师道的目的?

白图和鲁肃等人也商量过此时,结论是可能性不大,却又不得不防。

按说以此时的社会条件,不具备“信仰胜利”的条件。

“天师道”来传的再凶猛又有什么用?

在楚国和汉中天师府缺乏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传播的再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