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心理学真的有那么惊人吗?原来前几年出的那个美剧,那个叫《Lietome》的,里面主人公那种一眼就能靠微表情知道他人情绪的事,在现实中也能复刻啊?”
原本因为突发事故而心情沉重的园子她们,在闻言瞬间面面相觑,下意识闷笑出声。
尼昂(Neo)先生读自己的名字是英式发音。
但众所周知,日本人因为语言习惯问题,英文在语调上总是有点把握不住。
只是把Neo读成Nya的,园子和小兰还是第一次见。
Nya是——日语猫叫的拟声词。
所谓的“Nya先生”,差不多就等同于“喵先生”了。
看着高挑俊美的医生被称为喵先生,两位少女都忍俊不禁,哪怕是
工藤新一,慢半拍的反应过来后,也不免有点想笑。
但想笑归想笑,工藤新一也对此很好奇。
微表情这种东西的确是有可行性的,心理学的确有这一分类,但他还第一次见到能那么坚定用这种办法来判断凶手的人。
毕竟这种判断的主观性太强了,而且因为人与人的个体差异,也导致这种判断的依据存在波动的可能。
“嗯……谁知道呢?说不定我只是在装模作样,然后这次凑巧赌中了而已。”
尼昂微笑着,余光却是一直看着被拷走的犯人远离的背影。
日本的法律规定,杀人罪会根据犯罪具体情况,判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及死刑。
虽然有死刑判决,但就过去十几二十年来看,只杀了一人的初犯,判刑一般都只会在13-20年左右,基本不会有死刑。所以经常会有初犯的凶手不服,而阴沉沉地说“等我出来之后怎么怎么样”的话。
那位大仓先生,才二十多岁吧。
判20年已经算是重罪,哪怕按重罪的标准去思考,大仓出来后也不过四十多。在平均寿命占据世界第一的日本,他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
真有趣。
在这样的发达国家,杀人者反而会被以人道的名义给予重来一次的机会。
并且似乎大多数国民都接受了这一状况。
名为工藤新一的少年在犯人被顺利逮捕后就安心了下来,在他看来,依法判决,让法律制裁罪人就是最好的结果。
嗯……正常人都会认为这是对的吧。
身为异类的尼昂心无波澜,在和目暮警官寒暄完后摆摆手,以事件发生后影响太大的原因回到自己的诊所提前下了班。
工藤新一和小兰园子也只能选择道别回家,回去的路途,除了园子在眼神闪闪发亮的回忆着医生那帅气的破案姿态,就只有不满的新一在碎碎念:
“什么嘛,那家伙又给我这种敷衍的回答,上次让我猜定居还是旅客的时候,尼昂医生就是这样敷衍我的。”
而这次,新一显然不再相信对方的敷衍,也不信对方所谓的“自己在装模作样,然后凑巧赌中了”这样的说辞。
毕竟那位医生的确是以第二方视角中,以警察抵达现场盘问完基本信息后的瞬间,就直接还原了案子的本貌。
速度。
那个还原真相的速度——
新一步上了园子的后尘,他同样眼神闪闪发亮,只不过里面弥漫的不是园子那般的憧憬,而是单纯的斗志。
如果还有机会的话……
下次我绝对要比他更快的破案!
。
这一事件过后,和医生住在同一条街的新一便时不时会去和对方接触,虽然基本上十次能扑空个九次,但难得中的一次,也足够少年和对方聊的欢快尽兴。
不久,2014年,新年。
独在异乡的尼昂,受邀前往工藤宅一块过年。
那是尼昂第一次见到那位有名的家工藤优作,以及19岁就囊括了各大影视奖项,曾经一度风靡全球,但在二十岁就闪婚的前女影星工藤有希子。
一番寒暄,主客相处和睦。有希子在从儿子口中得知医生擅长根据表情洞穿情绪后,还一度兴致勃勃的想要检验自己的演技。
顺理成章得到演技惊人的评价,有希子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心话,至少她看着对方很像是认真的,于是一时间就笑得更加雀跃,对面前这位俊美又绅士的青年更加热情。
“是个温柔体贴的好男人吧?”在新年聚餐后对方起身告别,将人送到玄关返回的有希子看见了自己神情严肃,一副沉吟般神色的丈夫,一时间好笑的凑过去戳了戳对方的脸,“怎么啦,优作,吃醋了?”
“不,只是觉得那位叫尼昂的先生,给我的感觉有点奇妙。”
“奇妙?”
“嗯……”
工藤优作回想起了对方的双手。
带着枪茧的手,加上美国人的身份,似乎并不算太过奇特,毕竟美国枪支自由是众所周知的事,甚至还有不少枪械俱乐部——在试探的时候,对方也的确明确回应了自己是华盛顿某个俱乐部的会员。
但还是觉得有些奇特。
没有明确的证据,更像是一种直感,那位先生似乎有些不简单,尤其是在谈及一些实事和一些案子时,对方无意间透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