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遣军队抵达,刘浩等人才离开此地返回辽东,又过了半月左右,才有鲜卑人到此查看,再之后,则是数万大军围攻玄武雕像,可惜,任由他们攻打经月,也无法破开大阵防御;
倒是它吸引了数万鲜卑大军,使得贾诩攻打中部鲜卑的时候变得更加轻松,连番大战之下,也将中部鲜卑终结,小部俘获,大部则驱赶到西部鲜卑地区;
三部鲜卑到此算是统一,但也仅剩下一个西部鲜卑留存,一面需要时刻提防贾诩,另一面则和匈奴争夺不休,鲜卑没落至此真正开启。
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辽东,秦王府。
安顿了左慈,刘浩几人统一了战略,贾诩匆忙离去,作为军方大佬,战事皆由他安排,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贾诩也会通知他们,平时,只要关注一番即可,倒也十分清闲。
前线捷报频频传来,辽东大地欢欣鼓舞,战报上呈许都,又传檄天下,使得各路诸侯尽皆急于想要了解辽东大地,众多探子被这些诸侯派遣而来,踏入辽东大地。
这其中,又以孙权和刘备最多;
刘备有着个皇叔称号,但离着封王还有无限距离,心中可是十分酸楚的,其志向远大,逐鹿之心不死,但也遮遮掩掩,打折复苏汉室的旗帜,若能封王,在他看来必定天下归心,刘浩早了一步,让他心中也十分忧虑,唯恐汉室旗号易主,剥夺了他最大的依仗。
也因此,他迫不及待的派遣了探子前往辽东大地,这伙人的零头者,就是简雍,一个跟着他走南闯北的近臣。
孙权则不然,江东之地,已经被打造得固若金汤,已经完全从孙策手中接过统治权,内部也清理干净,集中权威,所虑者乃外部,最大的敌人不需说也是来自北方的曹操。
刘浩的出现,孙权往日知晓也少有关注,辽东苦寒,也是天下人的共识,各大诸侯都不认为辽东有什么天子之气,属于那种自保都需要借助寒冷天气的地区,鄙视的目标而已。
此后,辽东剿灭三韩、高丽句,引得诸侯提高关注度,但也就那样,大汉诸侯一个个心高气傲,哪会将周边措尔小国放在眼里,在地图上扫过,所见三韩不过一郡之地,高丽句更是靠北苦寒更甚,于是,嘴上赞叹一句,心中却依旧不以为然。
这一次,就完全不同,乌恒之祸由来已久,鲜卑更是百年顽疾,分明就是实力强大之国度,前者干脆被刘浩剿灭,后者被打得抱头鼠窜,这个时候,若海将辽东忽略,那才是傻子了。
好在辽东和孙权离着十万八千里,对自家地盘没有威胁可言,孙权松了口气的同时,也在算计,算计着刘浩是否会和曹操争夺北方统治权,以他的立场,这种状况根本都不需要他挑拨,二人必然要打的天翻地覆,这下,孙权开心了,一个即没有威胁,又能帮着自己牵制大敌的诸侯,无论如何也需要好好交往一番,建立外交关系。
孙权有了决定,一番衡量之下,孙权选择了周瑜作为使者,一个是因为周瑜手中实权已经被他剥夺的差不多了,所谓筹建海军,钱粮给的也少,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第二个,则是周瑜海挂着大都督的职位,地位上又十分合适。
孙权却不担心周瑜耍小性子,都是聪明人,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都懂,周瑜既然退了一步,就代表他有了再退之心,派遣他到辽东出使,该履行的职责也同样会很好的履行。
这番想法一出,孙权倒是给周瑜找了个最合适的位置,日后出使,似乎都可以选择周瑜,倒也是废物利用了。
周瑜年纪轻轻,却面临退休,说不爽必然是有的,但正因为他十分聪明,又哪里不懂得孙权的心思,历史上,他死的不明不白,这其中有没有孙权一份功劳谁也不好说。
这些年,三国世界发展较快,辽东的粮食接连大丰收,粮食多了,诸侯对百姓的征粮也少了许多,使得百姓也有了一丝缓和,促使各地诸侯财政也松了不少,对自己领地的发展也带动许多。
江东一地,本就十分和平,加上刘浩加大了和江东贸易,使得孙权实力也增长不少,周瑜就是在这种状况下提前下岗,也算是刘浩到来引起的蝴蝶效应。
这一路上,周瑜并没有选择自家海船,这也是没办法,远洋能力,江东还差远了,跟随商船前往辽东,他的心思却越发沉重。
到底已经开始组建海军,又如何不知道其中艰难,辽东区区商船,就已经能实现远洋能力,这种对比让周瑜能高兴才怪了。
可这一切到了大连港之时,周瑜才知道其中差距何其之大,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有如天堑一般横亘在辽东与江东之间。
大连港,比上次曹操来临时又扩建了许多,常驻人口已经突破百万,几乎承担了半数以上的辽东海运能力,几年下来,光和曹操之间的贸易,就增大了数十倍之多;
周瑜到来之时,所见的港口货物一眼望不到尽头,看到的商船遮天避地,看到的人潮汹涌如海,这些所见,都无时无刻在冲击着他的心神,挑战他的三观。
作为一个传统的古人,周瑜所见最繁华的城市,也没有大连港十一之数,根本不需要多想,就能知道辽东的实力比他想象的要强上无数倍,什么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