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1416.窥视捷径
1416、窥视捷径
大明帝国,新年到来,整个京城都弥漫着欢快的气息,和往年相比,今年大明帝国京城周围的百姓可谓是幸福的。
封建时代,几乎九成九的产出都来自土地,也就是粮食,可土地在封建时代,终归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也就是大明出了一个朱元璋,否则到了朱棣手中,两代下来,将自家分配的土地卖给大地主的已经不知凡几。
他们是保住了不少,可就算这样,无非也不过是刚刚能够吃饱饭罢了,这才是常态,是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
大明帝国因为朱元璋和朱棣两代皇帝的治理之下,已然出现了一个极大的瓶颈期,倘若无法挣脱这一个瓶颈,未来也只能朝着下坡路行进,历史的记载便是如此。
这个时候工业的大开发,就是打破这一平静最好的方法,也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不要以为灵气灌入大名风华世界就一切不是问题,实际上任何事都有着两面性,这一点,哪怕是刘浩有而不得不承认。
他本以为自己给予朱棣的‘武道’道路,也将是大明帝国最好的支撑点,可他这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才发现还好有着刘邦三人的歪打正着,否则大明帝国很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比如粮食产量无法真正供给。
要知道,一个武道修士,其本身就有着一个大胃口,说句不客气的话,只要走上了武道修行,他一个人的胃口就能够顶得了以往好几个,甚至于十几个都不会让人震惊。
可土地就只有那么多,粮食产量在没有外力介入之下,也不会出现任何大规模的增长,问题出现也就必然了。
刘浩也有些理解为什么朱棣拿到诸多武道传承之后,没有去大规模的推广了,或许人家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他自己也明白了自己在治理家国之中的弱点所在,说白了,就是没有真正的上手去做过,其中诸多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他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只凭着书本上的知识‘高屋建瓴’而已。
他也有些庆幸自己将美洲大陆高产量作物引进大明,在扫过朱棣深宫之内之时,他也发现了朱棣从南方引进了稻种,也在宫廷土地之中做着尝试,这一点,连他不得不承认朱棣的谨慎。
在返回观察刘邦和张良的布局,刘浩这才明白为何三人在将京城到天津卫铁路修建之后,立马就去搞蒸汽船只,现在看来,无论是刘邦还是张良,都早早就顶上了粮食问题。
他这才发现自己和古人之间最大的思维所在,作为一个现代人,口中说着粮食才是根本,可从来没有经历过粮食短缺的时代,也只会口上谈兵,而不是像刘邦、张良和朱棣那样真正将其作为根本性的问题。
他算是明白为何张良要将抵押给蒸汽机械锁定翻地机械,等初春到来,无用刘浩去想,也能明白接下来张良就该推出播种机乃至于收割机了。
大明帝国大规模的机械化道路,或许就真的不远矣。
封建时代,哪怕是朱元璋和朱棣再约束,有着大片土地的大地主、勋贵们也不在少数,这些人根本不缺钱,看到这样一个完全不需要劳动力的机械化作业,推广起来也将更容易许多。
整个大明帝国如今大约一个多亿人口,经过刘浩引入的玉米等种子,和他随手改善了的本土良种,养活他们却是一点问题没有。
而接下来大明帝国大规模基础建设也将抬上日程,换言之,大明帝国的工人数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将会暴增,彻底的改变整个封建时代的结构主体。
这些改变,对大明帝国而言,才是真正恐怖的,也将是国力数十上百倍暴增的飞跃。
到了那时,或许才是朱棣大规模推广大明帝国武道的真正时期。
这些发现,刘浩也十分满意,他本就没有太多傲慢之心,知道自己错了也认,自然也乐得给予进一步的补偿。
而这个补偿,对朱棣而言,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哪怕是刘浩随手划过,也彻底改善了朱棣一家子的未来,举一个例子来说,未来的胖死的朱高煦,几乎就在刘浩随手划过之后,就掉落了几十斤,真真正正的拥有了一个良好的身体。
当然,这些,也不过是顺带,刘浩盯着的却是棉花也。
在南海岛,刘浩的头发化身已经将诸多橡胶园搞定,原本几年才能成熟的橡胶,经过他催化之下,如今也已经开始出产,在他建立的橡胶工厂之中开始小规模制造,唯一剩下的就是培训产业工人。
但这些,在刘浩眼中也不过是给与灌输一些知识罢了,换言之,这个化身已经可以从南海走出,正好也无事可做,这棉花事关大明帝国未来温饱之中的‘温’,走上一走又何妨?
衣食住行,乃人道根本。
这句话,刘浩此前心中了然,但也仅此而已,是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罢了。
但经过此番观察,才算是真正对此有了明了之意,正好此番亲自入手尝试一番,也算是另类的功德圆满也。
作为对天地本就十分敏锐的刘浩,自然发现了自己化身朝着落脚西北之时,这番天地出现的一丝变化,这一丝变化便是天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