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但凡能够在政治上取得杰出成就之人,除去卓越之能力,更要有以假乱真之演技。
往往很多时候,千言万语,不如一滴眼泪……
所以长孙无忌此刻语声悲愤、情感炽烈,情到浓时流下几滴悲悯之眼泪,将心中对于众生之怜悯包裹其中,倒也没有人感觉到意外。
尤为重要的是,他此番情感真挚之哭诉,到底有几分打压水师之心,又有几分出自肺腑之意,令人难以捉摸,不可揣度。
因为在场几乎所有人,都对远处建安城的冲大火感到心悸,这等毁灭地之威,无数生灵被火焰吞噬辗转哀嚎,的确使得人心最柔软之处受到触动,升起不忍之意。
所谓“杀人不过头点地”,都是血火之中翻滚过来的宿将,可以不眨眼的面对敌军活着袍泽被屠戮殆尽,然而这等凄惨至极的死法,却是有伤和。
将军们口中控诉着“腐儒”,大骂那些儒者整日里妇人之仁,倡导的是“非我族人,其心必异”,然而再骨子里,却往往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沾染,很难超脱于儒家所构建的道德体系之外。
华夏民族伸手儒家文化之熏陶,固然缺乏了进取、扩张之精神,却也当真做到了悲悯人,从未丧失本性、利欲熏心,更不会以掳掠为荣,将偷盗之物堂而皇之的视为己有,恬不知耻。
儒家文化之核心的“仁”,早已经浸润到华夏民族的骨髓之中,随着血液世代传常
故而,长孙无忌这一番作态,令人难辨真假,或者真假掺半……
李二陛下沉吟良久,远处建安城冲的火光倒映在他的眼眸之中,方才开口道:“上有好生之德,这本不假。然而朕身为大唐皇帝,亿兆臣民奉朕为至尊,朕之责任便是给于臣民安定繁荣之生活。高句丽雄踞辽东,兵强马壮,早已成为大唐之心腹大患,若是不能予以剪除,迟早入寇中原、饮马黄河。到那个时候,高句丽人会否跟大唐的子民讲究什么仁德,宽恕?不会。他们茹毛饮血、不知礼仪,眼中唯有掠夺与杀戮,当他们的马蹄踏遍华夏山河,必将伴随着如山的尸骸与奔流的鲜血!华夏儿郎将会遭受屠戮,如同牲畜一般被奴役!”
他目光炯炯,环视左右,朗声道:“如今朕御驾亲征,召集百万虎贲,挥师东进,所为非止这旷世难有之功勋,更为了以战止战,消灭祸患!战阵之上,兵戈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前隋之覆辙。慈情形之下,自然各个奋勇争先、戮力杀敌,心里岂能有半分仁恕之念?对敌饶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酷!火弹之威固然有伤和,然而为了华夏千秋,即便上降罪于下,那就让朕这个子一力担之!”
言语铿锵,气慨雄浑!
众将心中激荡,热血奔流,齐齐躬身,大声道:“愿为陛下开疆拓土,视死如归!”
李二陛下这一段慷慨激昂的话语,顿时将诸人心中被长孙无忌所引起的迟疑、不忍统统击碎!
什么杀戮太盛,什么有伤和,都是狗下百万大军东征,已然是一场有胜无败之国战,若是一旦战败,后果极有可能如同前隋一般将国内所有矛盾都爆发出来,届时江山板荡、烽烟处处,大好的盛世局面顷刻间冰消瓦解。
攸关国运,哪里还有余暇担忧什么有伤和?
唯有尽可能的斩杀敌人,重创高句丽之根基,才能确保东征之胜利。
而这,亦是朝症军中各方势力所追求的一致目标若东征不胜,何来功勋分享?
长孙无忌浑身颤抖,额上冷汗涔涔,抬头看着李二陛下,见到对方正居高临下的俯视,眼中精光闪闪,警告之意味毫不掩饰。
“老臣出言无状,伏请陛下降罪!”
凭借对李二陛下的了解,长孙无忌明白自己已经彻底激怒了皇帝,不得不伏地请罪。
太极殿上的李二陛下或许心存几分仁慈宽恕,心心念念想着与大臣们善始善终,成全一段佳话。然而军营之中的李二陛下,却依旧是那位杀伐决断、冷酷无情的亲王、策上将!
抉择面前,玄武门下杀兄弑弟尚且毫不犹豫,何况是一个扰乱军心的臣子?
一般在这个时候,所为的“请罪”只是表达自己认错的态度,只需有人在旁边求个情,皇帝自然顺水推舟,不予计较。
然而,众人沉默以对,没有人出面给长孙无忌求情……
李二陛下端坐马背之上,眼神闪烁,缄默不语。
河水滔滔,微风轻抚。
长孙无忌却浑身大汗,一颗心骤然紧绷。
他自然知晓李二陛下对他不满已久,该不会趁着今日之机会,以一个“惑乱军心”之罪名,干脆将他给斩了吧?
自己好像有些作茧自缚了……
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心里将诸遂良骂了个半死。此间唯一能够为他出言求情,给李二陛下一个台阶下的人就唯有诸遂良,然而现场一片沉寂,一直跟在李二陛下身后的诸遂良却半点生息也无,完全消失了一般。
殊不知诸遂良此刻正远眺着建安城的大火,感受着战场之上那种潮水一般自四面八方而来的强大压力。缺乏朝堂经验的他严格起来只是一个文化人,哪里知道此刻他应当站出去求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