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2 / 5)

, 还把李来仪也给带上了 , 所以他也坚持要跟着一块去灵州 。

用太子的话来说 , 那就是他不亲眼目睹这场和亲被取消 , 他心里头就不踏实 。

哪怕李世民承诺为了让太子及时知道事情的进展以及变化会经常写信回来告知太子 , 但是太子就是不答应 。

“ 他就是不相信我 。 “ 气得李世民跟李来仪告状 , “ 他跟你是亲的 , 难道我跟你就不是亲的吗 7“

“ 说不定承乾只是想跟我们一块出门呢 ?“ 李来仪对李世民笑道 , “ 耶耶你忘了你还没有登基之前 , 我和承乾他们都没有什么机会能够离开长安 , 去别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

不仅仅因为那时候外面不太平 , 更因为后面几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被亲爹压制得厉害 , 连李世民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都无法轻易离开长安 , 更何况是他们呢 ?

后来李来仪在玄武门之变那天去世 , 之后的事情她就不知道了 , 但是她醒过来之后打听过她 「 死 “ 后发生的事情 。

李世民在登基后就直接册立自己的嫡长子为皇太子 , 随后又派陆德明 、 孔颖达等人悉心辅佐和教导他 , 可以说当时的太子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费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这件事情上面 , 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允许他离开长安 。

后来他患上足疾 , 不良于行 , 性情大变不说 , 甚至日益狂悖 , 在这种情况下 ,

别说太子不愚要出远门了 , 就算他想 , 恐怕李世民都不敢答应 。

因为在他的眼皮底下 , 太子都敢胡闸 , 他都不敢想象他要是逃离了他的视线范围 , 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

李世民原本是气太子对自己的不信任 , 但是听李来仪这么一说 , 又觉得她说的未尝没有道理 。

“ 来仪你说的也是 。 “ 李世民仔细愚想太子长这么大 , 离开长安的次数确实是 4

之又少 , 虽然他曾忧心太子生长于深宫 , 都不曾见闻过百姓的艰难而命于志宁和杜正伦等人辅佐太子的时候多与他说说民间疾苦 , 让他懂得体恤百姓 。

但是俗话说得好 , 百闻不如一见 , 况且读万卷书 , 也得行万里路 , 只有这样 ,

太子才能深刻的体会到书上所说的那些道理 。

关于书 , 太子已经读过许多了 , 现在他需要的是亲眼去见见这个世界 。

这么一想 , 李世民倒是不拒绝太子随他们一同前往灵州了 。

不过李世民不拒绝 , 魏征等一众大臣们却不答应 , 其实对于李世民要亲自前往灵州一事 , 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意见 , 因为在太子长大一些后 , 每次李世民外出巡幸的时候 , 都是留太子在长安监国的 。

当年的太子颇有其父之风 , 不仅识大体 , 亦能听断 , 在监国权知军国大事的时候干得相当出色 , 不仅李世民这个当父亲的满意 , 就连朝中的大臣们也颇为赞赏 。

可以说 , 太子在代父处理国事的时候 , 举世称善 。

虽然后面太子患上足疾之后 , 越来越不像话 , 但是自从去年开始 , 他不是已经开始洗心革面了嘛 。

要问除了李世民之外 , 朝中有谁最盼着太子能够悬崖勒马 , 痛改前非的话 , 那么这些人肯定就是朝中的重臣们无疑了 。

他们这一批人跟着李世民将大唐的江山打下来 , 治理好 , 是最盼着李世民后继有人的人 。

因为只有李世民后继有人 , 大唐才会有希望 , 才能够继续鼎盛下去 , 他们的心血才不会白费 。

然而魏征等人哪里愚到 , 太子现在像话了 , 又轮到李世民不像话了 ?

哪有皇帝出远门还把储君也一并带上的道理 ?

没有出事的话那么自然是最好了 , 但是万一 …... 他们是说万一 , 万一出事了那屹不是被一锅端了 ?

所以为了保险起见 , 鸡蛋是绝对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 , 皇帝和储君也不能一块出远门 。

当然了 , 魏征他们反对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个 , 也因为李世民如果不把太子留下来的话 , 那么谁来监国 ? 政务又由谁来处理 ?

“ 所以请陛下三思 , 让太子殿下留京监国 。“

反对太子跟着李世民他们一块去灵州的人不止魏征他们 , 就连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他们也反对 。

长孙无忌不必说了 , 他是太子的亲舅父 , 那高士廉是谁呢 ?

他是文德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父 , 也就是说他是太子的亲舅公 。

因为和李世民 、 太子有一层血缘关系 , 所以按理来说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应该是站在李世民和太子这边才对的 , 但是李世民这个决定在他们看来实在是太不靠谱 , 所以反对 , 必须反对 。

然而李世民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