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年纪半百的人都拿出了年少时候读书的拼劲儿,想要压对方一头的时候。
卫渊默默的把这个消息放了出去,那些一直在看这一届科举笑话的人都疯了。
卫家家主和崔家家主那是什么身份,他们居然愿意参加这次的科举,和一群寒门子弟一起参加科举。
若是胜了,那是胜之不武,若是输了,多年的名誉肯定要毁于一旦。
想到这里,一些人摇了摇头,他们真是太杞人忧天的,一群寒门子弟怎么可能比得过两个顶尖世家的家主。
很多本来不打算参加科举的世家子弟,也在心中琢磨开了。
这两位大人物都参加科举了,看来朝廷是下定决心非要把这一项国策实施下去。
若是真的成了,作为第一届科举选出来的官员,自然意义非凡,将来的仕途肯定要顺利很多。
他们心中越琢磨越是这个理,在两位家主参加科举的消息放出来以后,世家子弟中报名的人数骤然飙升。
从原来的零零星星的三五个,一下子多了上百人。
寒门子弟得知这个消息更是高兴,和两位家主一起参加科举,也是他们的荣幸。
王琅早在一个月前就到了建康城。
建康城和他之前见到的有了一些变化,环境没有变,但是入眼所见的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变多了,不再是曾经的麻木,一眼过去,像是劳碌的行尸走肉。
原本清冷的集市上摆出了很多做小买卖的摊子,一路走来,全都是小贩们热情的吆喝声,生机勃勃。
建康城中的客栈已经全部住满了,就在王琅打算找了破庙将就一晚的时候,一个四十多岁的婶子热情的邀请他去她家住下。
只要付客栈的一半钱就行。
王琅很诧异,哪有邀请陌生人去家里住的,不怕家被人搬干净了。
婶子像是看出了他的疑惑,连忙解释,“这买卖是朝廷允许的,家中有能腾出来的房间的,朝廷都会检查一遍,排上编号,登记上入住人的信息,都是要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没有人敢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闹事。”
婶子很健谈,言语中对朝廷充满感激,靠着租房子,这段时间他们能获得不少收入。
王琅听完之后很诧异,朝廷居然会关注这样的小事情,给建康城中的百姓们创收。
王琅跟着婶子去了,在建康城中的这一个月,王琅一点点看着建康城变化,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变化并不是特别大,但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若是如此下去,再过些年,建康城很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让王琅对科举也产生了几分期待,他觉得这次是和以往不一样的,他真的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时间缓缓流逝,很快到了科举开始的日子。
朝廷在这几个月的时间,清理出了一片宽敞的考棚。
一群人拿着自己的籍贯资料缓缓的排队入场,站在考场门口的士兵仔细的检查了一遍,放他们进去了。
到了里面的单独的房间里,还有一遍检查。
参加科举的需要宽衣,再次检查一遍,以防止夹带。
这一条规则出来的时候也引起了一群世家子弟的不满,觉得十分有辱斯文。
但是朝廷的态度十分坚决,规矩就在那里,无可更改,若是不愿意,那就不要参加科举。
王琅一言不发的被检查完,穿上外衣,被士兵领着进入自己的号座。
每个号舍都被间隔开来,考试的这两天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号舍中度过。
卫父和崔家主是最后来的,进入到号舍的时候纷纷嫌弃的皱眉,这条件真是差的没边了。
考试很快就开始了,卫父看着自己的手中的题目,除了考四书五经,后面居然有好几道策论题目。
有关于治水的,新朝初立国策,如何看待女主天下。
看着最后一道女主天下的题目,在场的很多考生的额角渗出了细汗,这个问题很让人为难。
他们怕自己把握不住那个度,让女帝心生不满,绝了仕途。
王琅答题的速度不疾不徐,就算是做到最后一道题,也丝毫没有停顿。
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卫渊早早的在考场上等着,卫父和崔舅舅出来的时候,连忙迎上去,把两人请上了马车。
周围的马车自觉的给几人让出一条道,马车缓缓的驶离。
看着马车渐渐远去的背影,身后的学子们心生感慨,“刚才那个就是大司马吧!真年轻啊!”
“不光是大司马,还是女帝陛下的亲哥哥,卫氏的族长,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权势滔天。”
“这样的出身,这样的权势,我们就算是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人家的起点。”
“也不要灰心,我们到不了人家的起点,就努力给将来的孩子制造更好的条件,一代代的努力,也就成了世家了。”
卫渊可不知道身后一群人艳羡的讨论,把父亲和崔舅舅送回家之后,卫渊就迅速组织一群考官们开始批卷。
这一次参加考试的一共有六百人,六百多份考卷几位考官足足看了三天,才选出了公认前十的文章。
卫静懿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