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兵兵的感触颇多(3 / 3)

拍完《秋菊打官司》之后,想拍点不一样的东西,看中了余华的《河边的错误》。

一块商量着怎么改编,剧本都定下来了。

余华又拿出了一部还没出版的稿子,就是《活着》。

结果自然是越聊越偏,到最后老谋子也是一拍大腿,把原来的剧本放弃了,改成了这个。

其实余华的小说,不太容易改编,里面有太多象征手法,需要靠读者想象。

在文学作品里,这么做很合适,但放到电影里来,就是个灾难。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所有的想象,需要具象化表现出来。

所以芦韦给作品改了定位,变成了正剧传奇和家庭伦理片。

结果自然是一战封神。

《霸王别姬》拿了金棕榈,《活着》也拿了戛纳的评审团大奖,同时还给葛尤拿了个戛纳影帝。

老谋子能请来这样,已经可以说是封神的前辈来当评委,足以见得,他对这个影展的重视。

这也是蒋博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家师兄,会在这方面犹豫的点。

“我一直有个担忧。”老谋子抽了口烟落寞道:“主流的电影观众,在一年一年发生着变化,我们这些人,要是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很容易就被甩下车去,从此消失在茫茫历史里。”

话题有点深刻,蒋博也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他还是有点太年轻了,而且关键是,他拍片子,也从来没有考虑过观众的喜好。

脑子里的片子,都是有票房验证的,即便是提前几年拍出来,实际票房可能没有那么理想,但是版权在手里,过几年一样可以带来不菲的收入。

反倒是李兵兵,一个走到职业生涯巅峰的女演员更有感触一些:“导演,我觉得担忧是没用的,与其去想观众喜欢看什么,不如分析一下,观众需要什么。”

这完全是两个问题。

有一些需要,在没有被发现之前,即便是本人也不一定清楚。

对于李兵兵的这个说法,总体上,蒋博还是赞同的。

另外分析需求,比分析偏好可容易太多了。

蒋博也略有感触道:“我觉得,故事内核对您来说,不是问题,关键还是讲故事的手法。要么依赖技术,走好莱坞那条线,要么依赖讲故事的手法变化,比如喜剧悲剧,这方面您应该比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