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暴利生意不起眼(1 / 5)

把不值钱的牛油,换种方式,变废为宝?

这法子,高明啊!

这个时期,很多集体企业赚钱的本质,其实是利用信息不流通赚钱。

主打的就是个信息差!

就像古代的波斯商人,用不值钱的玻璃珠拿到天朝,来换走丝绸茶叶;

又好比那些鬼精鬼精的身穿白袍,头戴围巾的阿拉伯人,他们考虑到欧洲人普遍怕龙,就说胡椒生长在龙把守的瀑布下面...

究其本质,其实还是赚的信息差的钱。

这种买卖简直...用“暴利”去形容,都不足以形容其中间的利润之高!

那简直比抢钱,还要来的厉害!!

(PS:几年后,那位著名的牟大佬,他早期的资金积累,就是来自于贩卖点牛仔裤、和无锡无线电厂的收音机。

当时。

别人还在盯着几块、几十块,顶大几百块的买卖的时候,那个时候,人家的生意已经是论10万级别了...一笔买卖就挣几十万!

啥身份啊?

区区一个个体户,几十万几十万的赚?立马就引起了一场全社会的大争论!

以至于,最终此事还直接惊动了设计师。

要不是当时需要立木为信,估计老牟,还得提前进去。

——不过,他对此好像已经习惯了。进里面去踩缝纫机对于老牟来说,似乎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身为一位调研员、需要走遍整个陕北、甚至周边省市的老王。

他怎么会不知道:

在巴彦淖尔那边,畜牧生产队,或者是牧民们宰杀了牛之后,那牛油..基本上就没用!

当地供销社有时,偶尔也会收购,然后发给那些化工厂拿去做成香皂、肥皂。

但由于内蒙那边地广人稀。

要想把牛油拿到收购站去卖?那就会特别特别的费劲,动不动走上100里...谁干呢?

再加上牧民们多半性格豪爽。

一头牛都杀来吃了,谁还稀罕那点气味很大的牛油,能卖几毛几块的?

所以。

牛油这玩意儿,或许在内地严重缺乏油脂的群众眼中,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疙瘩。

但在蒙人眼里...那算个毛?

谁要?

只要开口,随手就给了...都不带眨巴一下眼睛的!!

要知道,即便是在经济相对发达一点的羊城。

那些上点年岁的老广州就知道:牛油这东西吧,只有那些买不起猪油的居民,才会去屠宰厂里,买点牛油回去解馋...

由此可见。

即便在内地,也就只有家庭条件很差的人,他们在无可奈何之下,才会选择买牛油。

连内地都如此嫌弃。

更何况,草原上那些牧民呢?

草原上的牧民,不稀罕牛油。

嫌用它来点灯,那也烟太大、太熏人。

吃吧...牛油里面的脂肪酸、胆固醇含量又高,很容易把人身上一些老毛病给弄翻了...

但就是这些对于巴彦淖尔那些农牧民来说,一点都不稀罕、不心疼的废弃物。

叶小川却专门拜托那些蒙人司机、押车员们,请他们闲暇时间帮帮忙,去帮自个儿收集起来。

然后将其熬成牛油,再捎回三十里铺大队饭店...

而这些司机呢,本身他们的工资高。

有些时候回到了老家,其实也顾不上去弄这些玩意...但他们,为什么愿意这么干、愿意帮忙呢?

“出于敬佩!”

那姑娘微微一笑,“那些来自巴彦淖尔的驾驶员,他们知道小川哥,义无反顾的收留了很多受灾群众。

其中。

就有不少包括像我这样的蒙人。

所以那些司机师傅们,打心底愿意帮小川哥,愿意替他把不值钱的牛油收集起来...都是义务劳动哦!”

“也不算完全义务帮忙吧?”

旁边,因为正忙着吃饭的男社员插了句嘴:

“小川哥,不还送给他们一首歌曲《天堂》,作为答谢吗?

那首歌,实在是太好听了!

而且。

咱们小川哥还答应:一旦这种牛油火锅底料,能被内地人接受的话。

以后小川哥还会在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一带,设置一些牛油收购点。

然后用我们三十里铺的粮食,去和他们换牛油,从而达到给那边的农牧民增收的目的...”

旁边那蒙古汉子嘿嘿一笑:“敖登,你又不是不知道,咱小川哥打定主意去做的事,那还能有做不成的?”

敖登...这在蒙古语境中,是星星的意思。

原来。

眼前这位姑娘的名字,叫星星...难怪那么清澈,那么耀眼...

王调研员忍不住替叶小川考虑:以后用粮食,拿到蒙古那边去换牛油的可行性?

三十里铺大队,新增了近万亩良田。

再加上这个大队,又采用了很先进的温室育秧,和“十三日沤肥法”。

更让人惊讶的是。

三十里铺大队的玉米种子,红薯种子,似乎比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