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火焰侵袭而来,伴随着凛冽的朔风迅速蔓延,把一个个猝不及防的叛军骑兵都烧成了“火人”。
火势越来越大,还不必汉军进行下一步的攻势,叛军就已经阵脚大乱,所有人跟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被践踏而死,被大火烧死的叛军将士数不胜数。
不一会儿,野狐岭的谷道中随着烟雾缭绕,还传出了一阵阵烧焦的味道,以及烤肉的气味儿。
经过半個时辰的厮杀之后,叛军还能逃回灵州城的人寥寥无几。
此役,汉军斩首五千有余,俘虏数百人,只是在杨骁的命令下,一个活口都没留下,他们都被一一斩首示众了。
值得一提的是,带兵出城的冯继业、吴继兴都被汉军生擒。
吴继兴被砍了脑袋,冯继业的下场则是更惨。
在原来的历史上,冯继业也是一个“狠人”。
后周恭帝时,他也是杀了自己的兄长冯继胜,这才能代父领镇,担任朔方军节度使。
就是这样的人,最后还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而这个时候的冯继业,勾结党项人,谋害其父冯晖,犯上作乱,可谓是真正的“乱臣贼子”了。
冯继业被生擒之后,杨骁并没有立刻处死他,而是把他交给了其兄冯继胜处置。
冯继胜此番扮作杨骁,冒险入城,以自己为诱饵使叛军骑兵出战,让汉军有此大胜,当居首功。
杨骁自然是不能亏待他的。
冯继胜亦是为之铭感五内,手刃冯继业后,决定改名为“冯胜”,原因就在于避讳。
避谁的“讳”?
杨骁诸子的“讳”!
因为杨骁诸子的字辈都是“继”,所以冯继业表示不敢冒犯。
其实,他大可不必这么做的。
世人避讳,避的都是皇帝的“讳”。
冯继业改名为冯胜,主要还是体现出他对杨骁的感激之情罢了。
同时,如若杨骁日后真的能成就大事,位居九五,冯继业还是要避此“字讳”的。
……
时间进入乾祐三年,即公元950年,农历二月末。
自野狐岭一役后,党项叛军便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灵州城中,不敢出战,似乎是打算跟汉军拼消耗,一味地想要拖垮汉军。
杨骁下令建造的蓄水堤坝则是已经竣工,汉军旋即凿开黄河、汉渠、艾山旧渠、安乐川,水淹灵州城。
大水一时间泛滥成灾,吞没了偌大的灵州城。
水深高达二丈,淹死了一些来不及逃跑的灵州军民。
更多的灵州军民则是躲到了高处,只是望着被淹没的房屋,他们是欲哭无泪,叫苦不迭的。
人能逃跑,粮食也能搬到高处,只是苦了牛羊等牲畜,根本逃不了,最后被活活淹死了。
偌大的一座灵州城,瞬间成了一片河泽。
大水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际。
虽说这人为的大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大水退去以后,水深仍旧能浸没膝盖,短时间内还不会降下水位。
为之奈何?
更糟糕的是,这场大水把叛军的许多口粮都淹没了,冲走了,浮尸遍地。
这么多牛羊的尸体来不及收拾,他们只能勉强分割牛肉、羊肉,饱餐几顿,然后看着其余牲畜发臭、腐烂的躯体干瞪眼。
而且,这场大水虽然没有冲垮灵州城的城墙,却还在不断浸泡着,随时都有可能把城墙泡烂……
诚此危局,拓拔彦超慌了,六神无主,于是在跟一众党项叛军首领商议一番后,决定派遣石坚为使者去向杨骁求和。
汉军把营寨建造在了野狐岭上,以避免遭到大水的侵袭。
所以,那叛军使者石坚就搭乘一艘小船,带上两名随从,担惊受怕的来到了野狐岭,并被带进汉军的帅帐,拜见杨骁。
“……大帅,我们愿意让出灵州城,并从此不再侵扰朔方镇,只求大帅允许我等回归祖地,在河湟谷地自由放牧。”
党项人这一次的确是认怂了。
求和,要有求和的姿态。
石坚见到杨骁之后,便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这才开腔说话的。
按理说,党项人愿意做出让步,退出灵州城,并从此以后不再侵扰朔方镇,杨骁平叛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但,以杨骁的野心,又岂会满足于一个朔方镇?
河湟谷地,也就是西部党项所盘踞的地方,早就被杨骁视作囊中之物了。
杨骁淡淡的瞥了一眼石坚,缓声道:“石坚是吧?你回去替我转告拓拔彦超他们。”
“对灵州城,我杨骁志在必得!”
“汝等没有资格跟我谈判,跟我讨价还价了!”
“事已至此,你们所能做的,就是向我军无条件投降。”
“本帅给你们两条路,要么顺从,弃械投降;要么,城破人亡!”
“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杨骁的态度很是坚决,让石坚的脸色不由得一僵,很是难堪。
不过,这大势所趋之下,为之奈何?
石坚只能强装镇定,冷着脸道:“杨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