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骁重视工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在古代,四民分业,有士、农、工、商四个社会等级。
工匠虽不是一种贱业,地位也不算高的。
饶是如此,作为穿越者的杨骁深知一个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若是没有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大明如何能制造出更加犀利的兵器?
所以,杨骁能给予工匠们优渥的待遇,保障他们的衣食住行。
“老先生,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杨皇帝旋即拉起了一個老工匠粗糙而满是老茧的手,和蔼可亲的询问道。
那老工匠不免受宠若惊,不敢欺瞒皇帝,跟着回答道:“陛下,小人忝为军械司的制刀大匠,岁有俸钱二十缗,粟米十斛。逢年过节的,朝廷还会发放布匹、粟米、腊肉等物。”
一年的俸禄也才二十缗钱,十斛的粟米吗?
未免有些磕碜了。
毕竟,站在杨骁面前的,可是“制刀大匠”,妥妥的老师傅,在制作刀具方面能力出类拔萃的人。
其地位,就仅次于坊主、军械副使和军械使。
杨骁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老先生,如此之少的俸禄,你能接受吗?”
“皇上说笑了。”
老工匠摇摇头,苦笑一声道:“似小人这样的工匠,生逢如此世道,能混一口饭吃,养活一家老小,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又怎敢真的奢望飞黄腾达?”
“皇上,小人原本是幽州人士,逃难到了中原,几经辗转,颠沛流离,这才到的汴京,并进了军械司。”
“因为以前的手艺,这才被授以‘制刀大匠’的。”
杨骁微微颔首,又瞥了一眼跟在身后的工部尚书沈义伦,问道:“沈卿,这军械司最低一级的工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
沈义伦低着头道:“回禀陛下,如若微臣没有记错的话,军械司最低一级的工匠,岁俸五缗,粟米三斛。”
“没了?”
“没了。”
如此说来,军械司的普通工匠,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别的赏赐之物。
岁俸五缗,粟米三斛。
养活自己可能是够了,但是真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够呛!
作为皇帝,杨骁也知道而今大明新朝初立,百废待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还无法将许多资金投入到军械制造当中,也没办法提升工匠们的待遇。
所以,杨骁不免装作一副歉疚的神色,长叹一声,朝着在场的工匠们作揖道:“诸位,朕实在是有负于你们。”
“我大明军械司的匠人,竟然也要艰难度日,俸禄如此之低。”
“然,朕向你们保证,他日等我大明强盛了,国库充裕了,你们以及你们的家眷,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照顾。”
“届时,朕可以将你们的俸禄翻上一倍,甚至是两倍、三倍!”
“每个有突出贡献的匠人,不但能加官进爵,朕还会额外给予赏赐。”
杨骁的话音一落,一众工匠顿时齐刷刷的跪了下来,异口同声的山呼道:“多谢皇上!吾皇万岁!”
诚然,杨骁这是在画大饼,但是他说话一言九鼎,一口吐沫一个钉,未必就没有实现的那一天。
紧接着,杨骁又在一众官吏的陪同下,来到了军械司的仓库里。
仓库里放置着堆积如山的兵器,各类兵器,诸如床弩、弩机、角弓、铁胎硬弓、刀、流星锤、枪、矛、盾牌等等,各种各样的兵器应有尽有。
这偌大的仓库,占地极广,各类武器的放置区域,也有着明确的划分。
杨骁随手拿起了一张铁胎硬弓,拉弓如满月,掂量了一下,忽然就看见了硬弓的弓身上,还刻着几行小字,看着都是一些人名。
“沈卿,这上边怎么还有你的名字?”
写在弓身上的第一行小字,就是“沈义伦”的大名。
沈义伦连忙走了上前,向杨骁躬身行礼道:“陛下,此乃‘物勒工名’之法。”
“不止是铁胎硬弓,其余刀、枪、剑、戟、弩等兵器,上边都有制造者以及审核者的姓名。”
“包括微臣这个工部尚书在内,以下的军械使、坊主、大匠和普通匠人,都要物勒工名。”
“如果该武器在使用期间,发生任何问题,务必追查到底,严惩不贷。”
“不合格的兵器,绝不允许离开军械司交付使用。”
闻听此言,杨骁颇为赞赏的看着沈义伦,点了点头道:“好。”
“沈卿,朕让你当工部尚书,真是用对了人。”
“武器制造,关乎将士的性命保障,关乎战事之胜败,容不得马虎。”
物勒工名之法,其实在历史上早就出现了。
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就以物勒工名之法,使秦国的兵器制造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精益求精!
一旦制造的兵器出了问题,谁都逃不了!
接着,杨骁又前往另一处工坊视察。
这一处工坊,不同于别的工坊,在工坊的外围守备森严,还建造起了五米高的围墙,深埋鹿角,架设拒马枪,到处都是在站岗或巡逻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