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吾皇圣明,弊政(1 / 2)

随着冯道的带头,其余苏禹珪、窦贞固、张昭远等大臣,都纷纷下跪,认为杨骁不应该就这样削弱诸镇节度使的权力。

众所周知,古往今来基本上没有一个皇帝是控制欲不强的。

杨骁又怎会愿意把自己生杀予夺的大权,跟别人分享?

毫无疑问,节度使的权力太大了。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连治下的刺史都能随意任免,甚至是在没有过问朝廷的情况下,将其直接处死。

这是杨骁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但,现在就急不可耐的削弱节度使的权柄,真的好吗?

“皇上。”

这时,作为枢密副使的李谷站起身,朝着杨骁行了一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自中唐以来,地方藩镇势力割据不断,尤其以唐朝的安史之乱,最为严重。”

“此前的朱温、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他们哪一个不是地方节度使出身?”

“节度使不止掌管军事,还主管民事,乃至于地方上的赋税,其节镇,就好似独立王国一般。”

“寻常时候还好,万一朝廷发生重大变故,或是外敌入侵,试问人心丧乱的情况下,又有几個节度使能坚守初心,继续为朝廷效力,为皇上效力?”

李谷所言,不无道理。

毕竟,在这五代十国的乱世当中,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地方上的节度使们巴不得形势越乱越好,以便于更好的从中浑水摸鱼。

诚如当年的安重荣所言: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

谁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李使君此言差矣!”

苏禹珪立马就皱着眉头,反驳了一番,道:“今时不同往日了。”

“我大明的三十九个节镇当中,除了边陲的陇右、河西、山南东道、雄武等节镇,其余节镇,已经没有多少军马了。”

“好比中原的节镇,其军马多则一万,少则五千。”

“如此之少的兵马,又如何能威胁到朝廷的安危,如何能轻易动摇我大明江山的根基?”

闻听此言,李谷淡然一笑,很是耿直的辩驳道:“苏大人,你这分明是一派胡言!”

“诚然,中原的诸节镇,已经是兵微将寡。但是,节度使的职权过大,对朝廷而言,仍旧不利。”

“现在朝廷推行新政,百废待兴。皇上曾说: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对此,我李谷深表赞同。”

顿了一下,李谷又慨然道:“我大明有三十九个节镇,节度使掌兵、政、财之大权。朝廷的政令颁布下去,究竟有多少节度使在阳奉阴违,等着看朝廷的笑话,还另当别论。”

“倘若地方上的兵、政、财之权,全部收归于朝廷,可以预料,不出三年,中原必将实现大治,黎民百姓也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了。”

“国库,也将充裕起来。”

对于李谷的这一番说法,苏禹珪也不敢轻易回怼了。

毕竟李谷说得没错,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

朝廷的决策再怎么高明,如果地方上的执行者阳奉阴违的话,导致政策无法贯彻落实下去,也是白搭。

“李使君,恕我直言。”

窦贞固哼了一声,颇为不屑的道:“你说得好听。”

“将地方上的大权收归于朝廷。那些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他们能答应吗?”

“若是因此天下大乱,诸镇节度使纷纷起兵,试问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

李谷没有说话。

强行把地方上的大权收归朝廷的话,风险太大,那种后果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

李谷也不想成为替死鬼!

在杨骁看来,他迟早有一天,会把所有权力都收归于朝廷,取缔职权如此之大的节度使。

但是,现在似乎还不到时候。

杨骁依稀记得,在原来的历史上,赵匡胤建立北宋后,杯酒释兵权,开始削弱各地节度使的权力。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时候,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北宋由此重文轻武,以文臣来驾驭武将,也导致北宋的武力较为羸弱……

“陛下。”

冯道还想要劝谏一下杨骁,却被后者挥了挥手,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头。

杨皇帝缓声道:“卿等所言,都甚是有理。”

“朕跟卿等说一句心里话。节度使的存在,已成定制,朕也不想取缔。”

“然,现如今朝廷推行新政,地方上的节度使,有从中阻挠,或是阳奉阴违的,大有人在,朕也不一一列举出来了。”

“朕意,限制藩镇对州县的权力,实行民政、军事分工管理。”

“即,从今往后,节度使不得再插手地方政务、民事,包括对地方州县官吏的任免。”

“凡官吏之任免,需朝廷裁决,以前节度使所任命的官吏,一律作废,发回中枢,待审。”

随着杨骁的话音一落,朝堂之上的公卿百官们,纷纷跪了下来,齐声高呼道:“吾皇圣明!”

既然杨骁已经有了决定,他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