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期的产物。
在唐代,科举制度相对完善,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
所谓的明经,考的就是背书。
打开四书五经任意一本,任意翻开一页,盖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后让补全这一行后边的几个字。
然后随意挑一句话,让考生解释其中的意思。
想考过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课本都全文背下,想靠运气过关是很难的!
而进士是最重要的一科,这一科考的是写诗做文章,还有对时政的点评。
这一科也是最难得的,最能考察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
想过这一关,光靠死读书死背书是不行的。
大明的这一次制科,主要考的就是进士、明经,总体来说沿袭了唐制,十分考验考生的文化水平。
话虽如此,有的人对这次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还是等闲视之的。
譬如李进!
李进在试卷上奋笔疾书,挥墨如画,不一会儿就写出了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
在许多考生抓头挠腮,苦思冥想着难以动笔的时候,李进却是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的写了一首诗,和一篇关于时政的策论。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比人,气死人!
完成考试之后,李进就打着哈欠,向主考官王溥和冯道等人,申请提前离场。
“幽州李进,已完成科考!请诸位大人允准晚辈先行离开考场!”
“……”
冯道、王溥等人对视了一眼,都不由得惊掉了下巴。
这答题速度,谁人能及?
难道李进是在装腔作势,又或者,他果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