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半不到,斯佩就离开了指挥岗位,把工作留给了值班的参谋。 不管怎么说,斯佩已经上了年纪。如果不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有杰出表现,加上帝国海军一直维持着相当的规模,恐怕在大战爆发前,像斯佩这般年纪的将领就已退役,根本不可能继续在海军中服务。 此外,大战打了两年多,斯佩大部分时候都呆在岸上的司令部里面,早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来。 事实上,当时公海舰队里的大部分军官,都有同样的问题。 这就是,在经过两年多的沉寂之后,军官团队的战斗精神已经消磨一空,根本没有大战爆发时的那种积极面貌。相较于其他海军,比如〖中〗国海军,帝国海军的军官队伍在精神面貌上差了很大一截。 当然,如果论实战经验,帝国海军就差得更远了。 可以说,当时的帝国海军中,除了潜艇部队、以及小型舰艇之外,其他官兵都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在公海舰队的近千名军官中,只有不到一半执行过战斗任务,而且次数都为个位数。要知道,在〖中〗国海军中,服役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军官都执行过战斗任务,而服役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军官执行的战斗任务的次数都在五十次以上,实战经验极为丰富,因此应对战场突发情况的能力非常突出。即便是在同样没有多少事可做的本土舰队里,也有七成以上的军官执行过战斗任务,而那些从地中海舰队撤回来的军官,执行战斗任务的次数都在一百次左右。 由此可见,公海舰队欠缺的不仅仅是战舰。 十一点半左右,也就是斯佩去休息后大约一个小时。在西北方向上巡逻的那艘轻巡洋舰发回消息,宣称遭遇了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并且在大约一万米上交火。战斗持续了不到十分钟,英舰就撤走了。 显然,这艘侦察舰遭遇的就是坎宁安派出的侦察舰。 问题是,公海舰队的值班参谋并没有告知斯佩。也没有做太多的防范,甚至没有给那艘与英舰遭遇的轻巡洋舰下达指示。 根据公海舰队的作战记录。值班参谋把那艘英舰当成了巡逻舰。 显然,就算此时斯佩在指挥岗位上,也会做出同样的判断。 原因很简单。自参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派遣了大量巡逻舰在设得兰群岛与挪威之间巡逻。虽然这些巡逻舰的主要任务是搜寻与拦截那些经此地进入北大西洋的潜艇,但是也负责监视水面战舰。在拦截“德意志”号的战斗中,就是一艘巡逻舰率先发现目标,然后才召来了主力舰队。 可见,在这里遭遇巡逻舰,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只是。坎宁安可不会这么看。 当时,坎宁安没有离开指挥岗位。收到侦察舰发回的消息后。他立即意识到,公海舰队就在西南方向上,斯佩没有调整航线! 可以说,坎宁安觉得非常震惊,甚至觉得这是错觉。 要知道,斯佩在明知道本土舰队就在前方不远处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航线不变,不做任何调整是非常反常的事情。 只是,到这个时候,坎宁安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十二点不到,坎宁安就下达了战斗命令。 按照他的部署,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分成了两个编队,四艘美舰,即“北卡罗来纳”号、“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组成第一战斗群,在前方航行,主要目标是公海舰队里的四艘主力舰,即“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沙恩霍斯特”号与“格奈森硇”号;三艘英舰,即“乔治五世”号、“安森”号与“豪”号组成第二战斗群,在编队后方航行,主要对付公海舰队的两艘袖珍战列舰,即“舍尔海军上将”号与“希佩尔海军上将”号。 战后,坎宁安的这一编排遭到了很多人质疑。 当然,对此最为不满的就是美国人。 很明显,坎宁安把最为艰巨的任务留给了四艘美舰,而三艘英舰承担的作战任务几乎没有任何挑战性。如此一来,自然会有人认为,坎宁安此举是让美舰做挡箭牌,在设法保存英国皇家海军的实力。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要知道,在公海舰队里面,真正能够对本土舰队的七艘主力舰构成威胁的,也就只有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另外四艘德舰上的主炮都只有二百八十毫米,只有在极近的距离上才能打穿主力舰的装甲。按照坎宁安的编排,与两艘“俾斯麦”级对阵的,恰恰是本土舰队里防御最为薄弱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即“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防御更好的五艘战舰反而被放到了一边。 只是,客观的讲,坎宁安的这一战术编排也有一些道理。 首先就是,只有四艘美舰配备了十六英寸主炮,而且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新式主炮,威力非常强大,足以对付“俾斯麦”级战列舰,而三艘“乔治五世”级配备的只是十四英寸主炮。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已经获得情报,在拦截“俾斯麦”号的战斗中“乔治五世”级的十四英寸穿甲弹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俾斯麦”号在中弹近二十发之后,依然能够全速返回威廉港,而且四个月之后就全面修复。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