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有关了。 这就是,随着交战距离拉远,要瞄准敌舰上的某个部位,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在雷达诞生之后,炮战的主要瞄准手段变成了雷达,而不是光学设备,而雷达只能测出敌舰的方位,因此炮手根本看不到敌舰,或者说拿到的只是统一发放下来的炮击参数。 这样一来,要瞄准敌舰的某个部位,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更早适应这种变化的不是英国皇家海军,而是中国海军。 在研制出炮瞄雷达之后,中国海军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制订了新的炮战战术,即瞄准点为敌舰上最显眼的部位。 显然,这就是敌舰的主舰桥。 要知道,在雷达屏幕上,最亮的部位就是敌舰的舰桥,因此在确定炮击参数的时候,枪炮军官都会以该处为瞄准基点。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够击中敌舰的舰桥,或者说首先击中敌舰的舰桥。 只是从概率上讲,在才用这种炮击战术的时候,击中敌舰舰桥的概率要比击中其他部位高得多。 也正是如此,在中国海军主力舰参与的几次炮战中,都经常击中敌舰舰桥。 有趣的是,在设置这套战术的时候,中国海军的参谋人员并没有想过,首先打击敌舰舰桥有什么好处。当时,也许是参谋军官图简单,也没有往深处想,认为能够击中敌舰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战术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这个时期。 原因很简单,任何一艘战舰上,特别是主力舰,~~-更新首发~~重要机构都在舰桥里面,而且大量设备都安装在舰桥上,或者是紧挨着舰桥的主桅杆上。首先击中敌舰舰桥,不但有可能使敌舰丧失统一指挥,还有希望打掉敌舰上的关键设备,使敌舰的战斗力大幅度削弱,甚至让敌舰上的火炮变成摆设。 在第二次新乔治亚海峡海战中,这一战术就得到了验证。 当时,两艘战斗力更加强大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就是因为暴露在外的关键设备遭到重创,导致战斗力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法准确瞄准对手,才在四艘中国海军的巡洋舰面前败下阵来。 显然,中国海军吸取了这次海战中的经验。 可以说,在开打十分钟之内,就让两艘英舰遭受重创,使其主炮火力难以发挥出来就与中国海军的炮战战术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英舰变成了瞎子,就算手里的棍棒再大再硬,在打不中对手的情况下也没有任何价值。 问题是,斯科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根本就不想承认这一点。 别忘了,斯科特已经没有后路可退了,他必须战斗下去,必须尽最大的努力打赢这场实力并不均衡的海战。 结果就是,在战斗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威尔士亲王”号与“约克公爵”号不但没有撤退,还像中世纪时的重装骑士一样,以二十六节的速度冲向中国战舰,试图迅速缩短交战距离,让其持有的“矛枪”发挥威力。 问题是,中国战舰会给英舰这个机会吗? 四点二十六分,“河北”号率先转向。 因为海峡内过于狭窄,所以两艘中国战舰没有采用编队转向,而是单独转向,即“河南”号在“河北”号后面自行转向。 如此一来,在完成转向之后,就是“河南”号在前面了。 关键的是,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赵壮飞给“河南”号发了一道命令,即转向角度不是一百八十度,而是二百一十度。 也就是说,在完成转向之后,两艘战舰等于把屁股朝向英舰。 准确的说,是航线向左偏了三十度。 这个角度,正好可以让舰首的主炮向英舰开火,同时由能够与英舰拉开距离,让英舰无法及时迫近。 显然,赵壮飞并没打算与英舰肉搏。 能在远距离炮战中干掉英舰,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