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183(二合一) 老之将至……(2 / 5)

她又道:“其实也不是非要他一个人来完成这件事,如今攻城槌和重床弩都已经在实战中证明了,这两件东西的实际使用并没有问题,也暂时不需要他在此地维修,不如带着棉花返回并州。”

“由马钧主持这个棉籽分离的机械发明,额外需要的人手可以从科学馆以及乐平书院中挑选就是了。”

乔琰想了想又提笔写道,让当年在制作楮皮衣和楮皮纸上做出贡献的那些女子,也参与到这棉籽分离的项目中。

中国历史上推广棉花的那位重要人物黄道婆,创造出了揽车这样的工具实现了棉籽分离,以大弓和锤子取代了小弓来将棉花给弹到蓬松,又发明了三锭纺车来快速纺纱,从一个不堪虐待逃亡到崖州的童养媳,变成了一位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人物。

如今棉花在西北种植的时间被提前,也将提早用于衣料的制作之中,那么这些东西也势必要提早出现。

谁又知道这几项发明不会从另外的女人手中诞生呢?

按照马钧的过往生活经历来说,他在武器的改造上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但在衣食住行方面,或许还是更接近于这些事物的人,更能交出一张令乔琰满意的答卷。

所以更准确的说,他是去提供技术支持的。

徐荣见乔琰又从一旁取了几张纸来,写下了棉与阳安长公主几个字,却只放在了一边,也并未出声询问,只是继续说道:“此外还有几样从外面带回来的东西要请君侯过目。”

第一项还是与棉花有关,正是徐荣在购置了大量棉花种子后从当地问询到的种植棉花技法。

在从贵霜回返凉州的路上,他已经让人将其重新以誊写成了汉文。

乔琰对此的需求其实不算太高,在她换回来的北方种植手册里,因棉花可以在西北疆域种植,所以也有记载。

但这份种植技法无疑是符合这些被带回来的种子的,也能合理解释棉花在并州第一年种植中的技术指导。

这份面面俱到的考虑,让乔琰越发确信了徐荣可被委以重任。

第一项是其他的一些西域特产。

徐荣深知乔琰让他带上的购置货物资金都必须用在刀刃上,所以精挑细选了被他带回来的作物。

在这一趟的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他只带回来了两种,其中一种是胡椒,另外一种是波斯菜。

后者在现代还有个更出名的名字叫做菠菜。

而前者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曾经被带入过中土,但数量太少,也并未进行广泛种植。

徐荣指着菠菜先解释道:“按照君侯的吩咐,我等是带着一份凉州土壤往西域去的,这种绿色菜可以在其上种植,贵霜人说,此物三五十天便可长成,且可以与高杆植物同种。”

乔琰自己分不太清楚土壤的酸碱性,这也不是她该掌握的范畴,但既然徐荣这么说了,显然菠菜的酸碱性和西北地界是适配的。

徐荣紧接着说道:“此物在贵霜人口中提及,食用可使面色红润,身体康健,故而我采购了不少。”

对医学常识相对匮乏的汉代人来说,能有这种功效的食物无异于是一味良药。

他也确实做出了一个足够正确的选择。

在公元一世纪末,还有相当一部分对后世来说耳熟能详的作物此刻生长在野外,处在并未被驯化的状态,比如说胡萝卜就得在八百年后才被人从野外移植到田地中种植,又过上了三百年才得以传入中国。

这样的食物是不可能被引入中原为乔琰所用的。

另有一部分随着贵霜帝国的扩张而可能流入丝绸之路上的产物,其实是从更南面的土地上来的,不适合种植于北方,尤其是稻米的优良品种。

现在能有菠菜也不错,补铁补叶酸补血嘛。

想到能给自家的几位谋士武将再增添一样食补的食材,乔琰颇为满意地回道:“此物甚好。”

得到乔琰的这句称赞,徐荣不苟言笑的面容上也闪过了一抹放松之色。

这一去来回将近半年,远离大汉疆土、来到那些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地方,并不是最难熬的事情。

难的是一旦在选择购置的物品上出现了失误,所浪费的并不只是金钱,还有难以填补的时间成本。

马腾刚回到凉州境内就因为一口气放松而病倒了。

好在,最后得到的反馈对得起他们这阵子的奔波。

“另外一件东西其实并不适合在这里种植。”徐荣指了指胡椒说道,“只是此物有辛辣之味,能祛湿除寒,我想着带一些回来不知道能否派上用场。”

毕竟他们所处的环境太冷了。

要乔琰看来,徐荣这个选择同样没错。

胡椒在大量传入中土后,记载在唐本草中还确实是祛除脏腑风冷的药物。

出于这种使用方式的考虑,乔琰决定将其交给吴普,试试能不能让他依靠此物将华佗给钓到并州来。

请华佗入并州,是她在去年过年时候就已经有的想法,只是因为出征凉州之事,让她暂时将此事搁置了下来。

在同属神医的张仲景乃是南方世家子,且已进入官场,不可能北上的情况下,华佗无疑是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