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也就是朱元璋的禁海策略算起。”少女叹惋,其眸光如水,哀哀戚戚,却似能刺透古今,“这冰冻三尺啊,绝非一日之寒。” * 洪武年间。 朱元璋震怒:“朕禁海是为家国着想!是为防止走私和倭寇!朕可不想要大明的银钱宝器外流,这怎可以怪罪于朕?此天道所言不公也!” 周遭太监婢女跪了一地,“请陛下息怒!” 太子朱标安抚道:“父皇,仙人说咱们大明有机会威加海外呢,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明的疆土可以远不止于此?” 成化年间。 原本引之为妖异的西厂提督,汪直笑道:“陛下,这是在夸咱们大明呢。” 明宪宗朱见深摆了摆手,“朕的大明不已经制霸海内外了么,什么叫做‘许是有机会’?” * 少女接着说:“不过明太i祖海禁政策的影响并没有立马起负面作用,只能说为以后的悲剧做了铺垫。毕竟明太i祖禁海,禁的只是民间海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与周遭海上国家往来密切,实行朝贡制度,一时间不可不谓‘万国来朝,四夷皆服’,当真是威风啊。” “对,我记得我们老师说过,明朝曾经是海上霸主,发迹的可比英国早得多。”少年道,“可若只是朝贡的话,也就是只有东西进口,没有出口,应该达不到‘海上霸主’的地位吧?” 少女微笑:“既然是海上霸主,自然是有出口的,具体原因后头会表。当时出口的主要是瓷器和丝绸,闻名远洋,以至于那时候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遍地是黄金、香料,宛若《圣经》中所描述的迦南。” 少年:“迦南,就是传说中流淌着牛奶和蜜汁的国度,又称作‘应许之地’,古以色列人就是被这根胡萝卜吊着,一路出埃及的。” * 朱元璋终于顺气了,笑了起来,“朕的大明自然是威风凛凛、震慑四方。” 太子朱标:“可听着神意对海上贸易十分看重并且赞赏有加啊,父皇,咱们是否要……” 朱元璋向来不喜欢别人给自己出主意,就算是太子也有些不敢直抒胸臆,不过朱元璋对自己亲点的太子十分宽容,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 朱标终于鼓起了勇气:“是否要改策,加大对海运海贸的扶持?” “姑且先听着,神子神女不是没有否定朝贡制度吗?”朱元璋也以为那少年少女是神,“一旦海贸彻底打开,大明的瓷器丝绸不都流到国外去了吗?那些蛮夷懂什么瓷器之美、丝绸之贵,给了也是浪费。” 在朱元璋看来,周围的海上国家都是一群未开化的野民,根本不配拥有大明朝的贵器。 而且这些南洋国家普遍贫穷,真打开海运,他们也未必能给大明带来利润。为了显示我明朝的大国气派,指不定还得赠与那些蛮子以利益。 * “想不到你还知道的挺多。”少女夸赞道。 “这不是跟姐姐学的么?”少年不好意思地挠头,“对了,外国人生出那样的东方梦跟郑和脱不了关系吧?” “是的,”少女笑道,“虽然明朝官方禁止民众出海,但是海上丝绸之路遍地黄金,充斥着商机,民间海商依旧络绎不绝,甚至在永乐年间,连官方都派出人马出使西洋,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我听说这是因为明成祖想震慑据说逃亡海外的废帝。”少年以扇击打掌心,“这是真的么?” “这就不好说了,”少女摇头晃脑,“历史上也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郑和主要的任务并不是贸易,而是将大明朝的赫赫威名宣扬出去,让周围‘蛮夷’都成为明朝藩国。为此,非但没有进行有效贸易,反倒是送出去不少东西,或者收廉赠贵,以显大国威风。后面朝臣进谏,公开表示不支持郑和继续下西洋,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伤财。” * 朱元璋很郁闷。 虽然他对海运的担忧都说中了,他本该自我称赞一声神机妙算,可他就是高兴不起来。 那神女的意思在明显不过,就是海运原本是能给大明带来好处的,但大明为了向周围蛮夷显威风,反而错失良机,没捞到好处,反而伤了国库元气。 朱元璋何许人也,当然听得出神女是暗示他进行真正的贸易,将大明常见的东西以高价卖给那些蛮夷,从而充实国库。 可在任何皇帝眼里,都没有“买卖”一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既如此,天下的东西也就是皇帝的东西,如果皇帝需要自当征用。就算是蛮夷国的物品,皇帝说喜欢,他们的国君使臣也当双手奉上,此为朝贡。既然东西来的如此方便,又何须进行商贸
一(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