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地理历史农业6(2 / 6)

:“人活在世上总要吃饭烧水,总不能为树木活活饿死吧?”

【一代代的累积砍伐,砍到明清时巨木好料缺得超级厉害。

万历时期杨应龙给朝廷进贡十七根大木料,被嘉奖升官。

甚至因好木料难寻,拥有森林地的云贵黔地区,把木料买卖发展成地区经济支柱。

但云贵黔地区木料难砍,运输更难,清朝乾清宫着火缺木料维修,巨型木料难以入京,乾隆只能拆明陵应急】

拆明陵?

所有明朝皇帝瞬间怒火冲天:那个瘪犊子掘朕陵墓?

同是皇帝一点规则都不讲,还要不要脸了?

见到咱要剐了乾隆弹幕,乾隆气得暴跳如雷:“朕怎么不要脸了?朕拆你明陵那是情势所逼,后来南方木料运到京城,朕不是给你重修了吗?”

你们不谢朕给明陵拆旧盖新也就算了,还污蔑朕!

秦始皇望着明清两代帝王在天幕上你来我往,浑

() 身杀气四溢:后世皇帝到底是些什么玩意?

他的皇陵不仅要防盗墓贼,还要防皇帝?

房进结束小故事,把话重归正题:

【真论森林承载线,古时人口数大体上在森林承载范围内,在天灾人祸的间隙中,森林总能找到机会恢复植被覆盖率。

直到民国人口突破4亿后,森林每况愈下,甚至跌破承载底线】

众人庆幸,看,他就说了,砍几棵树而已,根本不影响大局。

话刚落音就被天幕打了脸:

【古代人口没突破森林承载力,但并不代表对森林被破坏后没有后遗症。

森林对气候、生态非常重要,从土地而言,森林自带的植物分布,除阻止水土流失外,还会吸引到各类动物栖息。

而各动物又通过各自活动反哺大地,如蚯蚓、蚂蚁让板实的土地得以呼吸,狼、鸟等动物粪便作为肥力滋养大地。

土地得到肥力,乔木灌丛长势更好,能吸引到更多物类平衡生态环境。

从气候而言:森林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的碳量,释放相当的氧气。

同时对气温进行蒸腾作用,降低气温温度,这也是为什么同是夏天,森林里的气温要比裸露大地更凉快的原因。

蒸腾作用大于反照率时,森林会把水汽反馈给大气层,从而改变大气层中的含水量。

比如亚马孙雨林的降水大部分是由蒸腾作用而下,每次产生的水量和亚马孙河每天流入大西洋的水量相当】

西汉时期关中尚存郁郁林木,到唐朝时长安周围已是光秃秃一大片。

【森林变耕地,耕地变旱地,干旱超过土地临界值时,干旱的衍生品——蝗虫到来】

历代君民精神一振:来了!

【历代都得出久旱必蝗的现象,并且代代不断地总结治蝗方法。

除蝗方法最早见于诗.小雅.大田:去其螾螣...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现代破解甲骨文后,才发现商朝时期已掌握初步治虫技术,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问卜求神:贞问不会没有雨吧?蝗虫在农田中出现了啊!

第二种:降雨杀蝗;第三种:用烟火驱杀】

天幕顿了顿语气有些奇怪:【商朝虽迷信,但很多朝代连商周都不如,商周见蝗虫还能杀蝗,而古人只能磕头烧香祭拜蝗神,求它别吃庄稼,最后逼得唐太宗亲吃蝗虫破除迷信】

唐朝百姓眼泪汪汪:我大唐陛下最好了,今天咱们能吃饱也受陛下恩泽啊!

其他朝代百姓:羡慕,心底酸啊!

徐光启(农政全书作者)苦笑:“烧香祭蝗虫?

农人不敢杀蝗是因恐惧,因胆怯。

他们唯恐蝗神吃尽不多的粮食,逼得一家老小走上绝路,只能下跪祈求上天留一线生机。”

这种恐惧胆怯的累积下,想要破除何其困难?

唐朝宰相

姚崇为灭蝗虫,不仅用史书方法讲治蝗意义,更用官爵担保才得到唐玄宗支持,一改往日烧香膜拜蝗神做法,派御史为捕蝗杀蝗,仅一季便捕蝗900万担,大力之下蝗灾才渐渐止息。

他抬手揉了揉额角,自言自语道:“凶饥之因有三,一水二旱三蝗,水旱为灾尚能幸免,惟旱而来的蝗最为可怖,数千里间草木皆尽,牛马毛幡皆没,其害犹水水旱。”

自己通过春秋至元蝗灾记录,已推出涸泽是蝗灾起始地,并向朝廷建议开沟通埋蝗等治蝗法,不知后世有何治蝗良策?

【蝗虫之后...】

神迹不讲治蝗方法吗?

历代大惊失色,见神迹开始将解其它,纷纷祈求上天:“求神迹赐治蝗之方!”

“求神迹赐治蝗之方!”

房进看着弹幕‘讲古代治蝗之方’,有些发懵,下意识道:

【古代治蝗很难根治啊!】

他顿了顿认真道:【全球记载的蝗虫种类就有一万两千多种,我国有六百余种,可造成农业危害的约60余种,其中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大垫尖翅蝗等是最大危害蝗虫。

每种蝗虫习性不同,防治法也不同。

古代除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