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本质(1 / 2)

第412章本质

第412章本质

深夜下的乾清宫,依旧是灯火通明。

跟陈奇瑜的那番交谈结束,朱由校的心情不是特别好,尽管天津的种种发展,都在朝好的趋势倾斜。

倘若能够打通与藩属朝鲜的海贸,围绕天津、登莱构建的北方海贸体系,就能带动北直隶的发展,可是藏在背后的隐患与暗涌,也超出了朱由校的预期,似乎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

“眼下华汇银号在天津的分号,合计揽储有多少银子?各式放贷有多少?”

东暖阁内,朱由校坐在宝座,看着被临时召进宫的王升,偌大的东暖阁,眼下再无旁人。

坐在锦凳的王升,心情显得有些紧张,毫无征兆下天子将他急召进宫,直觉告诉王升定有大事!

“禀陛下,截止到月底,仅在天津的分号,揽储的银子超400万两,各式放贷的规模达300万两。”

王升从锦凳起身,抬手作揖道:“此外为在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开设分号,仅天津分号便拆解出80万两,用于述分号做储备金银,像过去购进的少府债券,天津十三行银股等,皆挂在在京总号名下。”

“也就是说,眼下在天津的分号,压箱底的银子就剩20万两?”朱由校眉头微蹙,看向王升道。

“是的。”

王升点点头道:“不过天津的情况,跟其他地方的分号不同,在最近两个月间,进分号的储银便达200多万两,且这种趋势还在保持中。”

“在天津的分号掌柜,预判这种苗头跟天津开海有关,特别是西夷北后,该幅度表现得更明显。”

“加拆解出的80万两银子,要限期3月内归还天津分号,所以即便是真的出现到期兑付的情况,天津分号也没有太大压力。”

不对。

不对!

朱由校敏锐的觉察到不对劲儿,哪怕在此之前,内帑直拨给天津很多银子,十三行也在天津扎根,但是这个揽储的幅度太夸张了。

朱由校不否认在大明治下,存在着规模不小的金银,但那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啊,仅天津一处,刨除掉那些在市面流通的银子,如何能储蓄进这么多银子,况且这批储蓄的银子,多数还被华汇银号放贷出去。

难怪天津的粮价会增长这么快。

难怪天津的地价会增长这么快。

除了跟天津治下的脱产群体增多有关外,这也与大批金银涌进天津有关,况且涌进的这股势头,还表现得格外强势。

“大宗的储蓄银有多少?”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看向王升说道。

“估算下来占了近六成吧。”

王升沉思刹那,讲出他知晓的情况,“尽管在天津治下兴建起诸多的产业工坊,也出现大批的脱产工匠学徒,但是他们多数是过去的破产群体,除去要吃穿用度外,不少选择在天津卫城,甚至是一些卫所村落购置房产。”

“在天津分号的借贷中,就有一项是针对官营诸厂的工匠,由所在工坊作保,按月偿还本息的贷款,这个比重占到总放贷的两成,也就是60万两。”

“不过陛下,说到天津分号的事情,最近分号在细查一桩奇怪的事情,有不少东南口音的人,来华汇银号储蓄银子,只是此事要悄悄的摸查,所以尚未向御前呈报,但是却也查到一个人,似与魏国公府有关系。”

南京勋贵?

朱由校的眸中掠过一道精芒。

“而且最奇怪的是,那人似毫无顾忌,在天津时曾多次拜访十三行。”

王升流露出几分疑惑,“而从便民社这边,臣还得知一桩事情,十三行下辖的粮行,运抵辽东的大宗粮食,多是来自东南诸省,只不过他们走的不是海运,而是漕运。”

“因为北直隶的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便民社在湖广、两淮等地进购不少粮食,可唯独东南诸省的粮食,却总是难以购到大宗份额,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单,错非有琉璃、香皂、香水这些稳定进项,恐在粮食这一项,便民社的亏空会很大。”

有人想玩火啊!

朱由校表情严肃起来。

“那在过去这段时间,是否有人打听便民社?或者直接找到你呢?”朱由校想了想,看向王升询问道。

“有,还不少。”

王升点点头道:“特别是天津的十三行,想跟臣达成某种协定,看能否增加对琉璃、香皂等物的份额,甚至有几位在京勋贵,还多次宴请臣。”

果然啊!!

朱由校坚定了心中所想,在此前较长时间内,他的精力与注意皆放在别处,对天津治下也好,对华汇银号也好,对便民社也罢,关注的相对少一些,毕竟他安置的这批人,还是值得信赖的。

就像便民社购进粮食,以平价在北直隶各地售卖,尽管是赚不到银子,甚至会赔不少银子。

但是朱由校将琉璃、香皂、香水等物,都交由便民社进行生产与售卖,这部分的利润不仅能补购粮亏空,还能叫便民社赚不少。

更别提便民社还有不少业务往来。

“从今日起,华汇银号要提高警觉,国舅要给朕盯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