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 秦始皇翻看《错穿三国》下册, 看着看着皱起了眉头,没看前两册直接看下册有种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尤其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是什么? 对于军功制走到头的大秦,秦始皇迫切的想知道后世采用什么制度选举官员, 可他只能从书上知道自秦之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门,选拔官员一直采用的是世官制。 世官制不难理解,大家族世代为官,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采用的基本就是这样的制度。 之后是汉武帝,也就是天幕说和他并称秦皇汉武的那个汉武帝开创了察举制。 书中的意思察举制看重是德行, 德行这种东西是可以伪装出来的,所以察举制弊端很明显,到东汉末年就被玩坏了。 然后曹操开始了一段唯才是举的选拔方式,但并不长久,曹丕上位后采用了陈群的建议, 启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虽然比察举制先进,缺点也很明显,甚至九品中正制后面的科举制也有缺点。 书中说制度都是人定的,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制定多优秀的制度,一段时间门后都能被人找到漏洞, 然后钻空子为自己牟利。 所以书中最后采用的是科举制选才和察举选德,两者并行, 选出德才兼备之士。最让秦始皇诧异的是察举制选拔的权利竟然在百姓手中。 这种方式简直闻所闻问, 见所未见。 思考其可行性后,秦始皇摇摇头,行不通的,世家望族绝不会同意让低下的黔首对他们指指点点。 然后秦始皇就看到书中刘曦在各地开馆办学, 专收阵亡将士的后人,普通百姓也能交些许学费入学。 收买军心?这倒是个办法,军队捏在手里,士族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 可才刚开馆办学,就颁布新的选拔方式,不妥不妥,至少得培养出大批人才,不在乎士族后才可缓缓图之。 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办成。 ** 秦始皇在看《错穿三国》的时候,扶苏也在侧殿看《三国演义》,因为是白话文,又有标点,一些名词还有备注,扶苏看得毫无障碍。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 从桃园豪杰三结义到刘备三顾茅庐,扶苏越看越投入,看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更是忍不住叫了一声“彩!” 然后他就听到一道低沉熟悉的声音,“看什么这么入迷?” 扶苏吓了一跳,把书一合,立即起身行礼,“阿父,您怎么来了?” 秦始皇目光落在封面微微向上翘的《三国演义》上,身边跟随的宦者立即秒懂,弯着腰走到扶苏的书案前双手捧起《三国演义》献给秦始皇。 秦始皇接过书随意翻了两页,“作为秦国的公子,看汉朝的史书这般投入,还连声喝彩,”说罢,目光转到扶苏身上,“可是从中窥到了什么利于大秦的事?” 扶苏惭愧地低下头,“儿臣知错。” 秦始皇淡淡道:“自己去找萧何。” 扶苏躬身行礼,“诺。” 汉武时期 这次的直播最让刘彻在意的就是茂陵被盗和大汉江山的未来,其实这也能归类为一件事。大汉江山不存,他的茂陵自然也不存。 刘彻没心情从头开始看书,直接翻开目录找提到茂陵的章节。 没过一会,刘彻就看到他死后四年,墓中陪葬的玉箱、瑶杖就出现了市集上。 刘彻怒而拍桌,“岂有此理,居然监守自盗。”死后四年,茂陵守卫森严,盗墓贼如何能入,除了监守自盗,还能是什么? 宣室殿一同翻看《三国志》和《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的大臣被吓了一跳,纷纷抬头去看刘彻。 见刘彻虽气急败坏,但仍在看书,众人对视一眼,当做没看见,继续忙自己的事。 …… 汉光武时期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百姓流离失所;黄巾起义的爆发……”刘秀看着《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中记载的东汉灭亡原因,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尤其是看到东汉中后期的十位皇帝平均上位年龄不超过十一岁,平均死亡年龄不超过十九岁后,刘秀沉默了。 掌权者无能,政权落入外戚宦官手中,外戚宦官只顾着争权夺势,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可不得发生动乱嘛。 经历过王莽篡汉立新朝,群雄相争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地刘秀对此并不陌生,甚至回想那段时光还会心有余悸。 若是百余年后大汉再次陷入那种情况,那亡国也不
50.演 五十章 正史、演义(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