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虎离开天津的时候,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是坐立不安,犹豫不决。
这时他已与李自成决裂,而且击败了大顺的两名将领唐通和白广恩,占据了山海关。大顺在北京城内的倒行逆施让不少关宁将士,以及京畿、山海关地区的士绅、百姓都对这个新政权产生敌意。山海关一带不少士绅知道双方决裂后,纷纷出钱对吴三桂大力支持。当地百姓中的青壮也组织起数千人,要追随他与李自成作战,
与此同时,下属胡守亮、方献廷等人提出的向满清借兵的建议,让吴三桂左右为难。
一方面,三十三岁的吴三桂从少年时代就是在于满清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他曾是抗清的一面旗帜,每次明、清大战中都有他的身影,而且不乏上佳表现,他率领的部队也是关外明军的抗清主力之一,同时也是明朝在关外坚持到最后的一支抗清劲旅。
松山一战后,宁远成了明朝在辽东的最后一个战略重镇,且远悬关外二百多里。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还是拒不投降,率军击退了济尔哈朗和阿济格对宁远的进攻。从这些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吴三桂,算是对得起他的名声。但是现在,吴三桂除了向满清借兵,似乎已没有其他路子能解决当下的危局。
“总兵大人,我军现在有五万之众,但仅靠山海关一隅,兵员、粮饷不能持久支撑;而且此地狭长,东是大海,西是山脉,无法机动作战,只能固守,若李自成大军一到,就算我关宁将士再神勇,怕是也难以抵挡,所以向满人借兵之事不能再拖了。”吴三桂手下大将胡守亮建言道。
“是啊,总兵大人,大不了我们裂土重酬,当下正值国难,百姓皆怨闯贼,若我等成功,世人不会把罪责加在将军头上的。”另一个下属方献廷也说道。
默不作声的吴三桂在经历了愤怒、绝望、犹豫等一系列心理转折后,长叹一声:“我与东虏征战二十年,不想今日竟要乞师而活,也罢,也罢。”说完他亲自执笔,写下一封给多尔衮的信交给副将杨坤和游击郭云龙,让他们携信前往辽东与满清谈判。
杨坤、郭云龙知道事情十万火急,带人策马扬鞭就往辽东方向而去,一行人昼夜行军终于在阜新遇到了多尔衮的大军。
和原本的历史一样,多尔衮在得知大顺进逼北京后,于四月初九统领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兵,合计约十一万人开始南下,准备与大顺军联合攻打北京,试图在大明覆亡后分一杯羹。
但是多尔衮在接得到李自成已攻占北京,崇祯身亡的消息后陷入了沉默。
李自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竟然能如此迅速地攻破北京这样的坚城。
北京多尔衮去过很多次,明亡前,满清有五次入关劫掠经历,只不过次次都是绕过山海关,从长城防线的突破口进入。这五次入关多尔衮都参加了,前几次是跟随哥哥皇太极,后两次他自己是统帅。
但是无论入关多少次,不管大明多腐败、多衰落,多尔衮对高大雄伟的北京都只能望城兴叹——巨大的城池和城墙上的强大火力是八旗无法逾越的天堑。当年多尔衮为统帅,甚至不自信到连攻城的试探都不敢。
但就是这样一个自己无法攻克的城池,竟然在几天内被李自成攻破了。李自成啊李自成,你的军力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
正当多尔衮在沉默中苦苦衡量他与李自成强弱时,洪承畴来了。这个曾经明朝的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在松山一败后成为了满清的重臣,为满清夺取天下出谋划策。
“王爷。”洪承畴恭敬地行礼,但见多尔衮愁容满面,试探地问道:“王爷可是为李自成攻破北京而愁?”
多尔衮叹了口气,摇着头说:“他竟能这么快拿下北京,是我所不能也,战力之强让人不敢想象。”
洪承畴听完后,不禁笑道:“那李贼并没有王爷想的那般强大,能攻破北京,不过是顺应时势罢了。”
“噢?洪大人,本王愿闻其详。”多尔衮赶紧说道。
洪承畴还在明朝做官时,经常大败农民军,在潼关杀前代闯王高迎祥,后打得李自成只剩下十八骑逃进了商洛山。所以他对李自成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对农民军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力也心中有数。虽说李自成的大顺军现在今非昔比,但凭借他的判断,知道他们比八旗仍有一定差距。
“王爷,下官在大明时尝与李贼作战,那时他们不过是乌合之众,至于后来军力提升,其老营也只是与大明精锐相当,与我满洲勇士相比,尚不可及。”
“当真如此?”多尔衮带着喜色问道。
“千真万确,王爷无需自扰。李贼只不过是以一句‘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空话欺骗世人才兵不血刃进入了北京。坐天下哪有不纳粮的,官吃什么?兵又吃什么?他李自成的末日就快到了,当下之策,应派精兵火速前进,趁关内大乱,全力攻克北京,定鼎中原。”
“好,就依你计。”多尔衮转忧为喜,坚定了继续进军的想法。
“报。”这时一个传令兵进来,对多尔衮道:“王爷,山海关吴三桂那边派来使者,说有信要呈报,希望王爷亲启。”
“哈哈哈哈……”一阵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