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老四的见缝插针(1 / 2)

京城里,对一众官员的“计赃定罪”和“完赃减等”仍在不断的推进中,肖国兴事件就像水面上荡起的涟漪,很快平息。就连肖国兴的家里人也无暇再为他的死亡悲伤,忙着为肖绍祖的远行做准备。

对于太子来说,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基本达到了。这办案第一刀,先斩自己人,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太子坚决整顿吏治的决心。其他想使绊子的、走门路的也纷纷知难而退。办起案来势如破竹,无往而不利。

只是这太顺利也不是好事,随着案件越破越多,拔除萝卜带出泥,已经从京城扩大到地方。老四和老十三是越查越兴奋,他们这些年办差,在这帮人手下受过多少气,如今查办起来就有多爽。

和两个精神焕发的弟弟不同,太子胤礽的心里却有些发慌。他这边抓人、查案、计赃、定罪,然后这帮人再去投奔老九,赚钱、退赃、消罪。爱新觉罗家的几个兄弟,在康熙的安排下,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人才”输送加“资本”回流产业链。

可得罪的人事情都在自己这边,反而变成了替老八那边收买人心了。太子日思夜想,辗转难眠,想退又不敢退,想冲又不愿意冲。找来东宫的班底商量,和他们说了自己的犹豫。

太子的老师王掞听后沉思着道,“如今案子已经审了一半,太子你得立定主意,你一软,不但四爷、十三爷里外不是人,皇上那里好容易开创的局面就完了。”

检讨朱天保也劝道:“您为国之储君,要拿出器宇,我们光明正大,遵旨办事,当仁莫让。这么疑前虑后可怎么得了?”朱天保十六岁中进士,十八岁就被选在东宫,一心一意要辅佐胤礽为一代明君,所以说话坦诚耿直,毫无避讳。这还是他们不知道康熙反复叮嘱太子的那句“不退”,如果知道了,说得会更不客气。

太子胤礽腾地红了脸。他不便当面驳王掞,就对朱天保发作,霍地立起身来:“我怎么疑前虑后了?又怎么不‘光明正大’了?朱天保你狂什么?我大儿子比你还大一岁呢!”说罢气咻咻拂袖而出。也不顾东宫诸人的劝告,最后决定,带上老四和老十三,借着去汇报工作的由头,去康熙那里探探口风。但凡老头子有一点松动,他立刻借坡下驴,大事化小。

养心殿东暖阁内,太子带着老四、老十三求见康熙。三人行礼落座,太子胤礽先是向康熙递上了近期办案的节略折子,又捡了几个重要的案子详细汇报。

康熙听罢,连连点头:“不错,不错。朕之前还担心你手软。没想到你深体朕意,毫不留情。看来这性子,还是要在事上磨,终于是磨出些锋芒了。”

太子向康熙汇报的时候,老四端坐恭听,老十三却有些不耐烦,除了最开始的几个太子门人的案子,后面的事情大都是他们在做。太子拿过去汇报就算了,在康熙面前,一个字儿没提他们兄弟俩,忒凉薄了。老十三心情烦躁,眼睛就四处乱飘,突然看到站在阁外的张五哥,惊讶之下,他还以为自己认错人了,揉了揉眼睛。

康熙注意到老十三的小动作,笑道:“胤祥,不用揉了,你没认错,这就是刑部大牢里放出来的张五哥。朕把他找来做侍卫,这个小侍卫可没少在朕面前夸你啊!”

老十三更加惊喜,听到康熙夸奖,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门道:“儿臣把他从牢里放出来,他非说是受了我的大恩。其实这算什么恩典,不过是照章办事而已。”

老四今天跟着太子过来,是做了充分准备,想在康熙面前露脸的。奈何太子一直不给他们机会说话。

老四眼见这里是条话缝,赶紧钻进来,说道:“张五哥的事,儿臣也有听闻。今日见到本人,更增感慨。十三弟说得是啊,对这些小民百姓而言,只要能得到照章依法的对待,就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近日办差,颇有所得。儿臣以为,眼下不应就事论事单查名单所列诸人。”

康熙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老四终于得到展示机会,胸有成竹地说道:“这些名单所列诸人,之所以敢肆行贪墨,视王法如无物,根由在于吏治败坏。吏治败坏,所以蠹官横行。蠹官横行,终致讼不平,赋不均、河道不修、贼盗不治、四境之内民有不安,边塞之外逆藩觊觎。所以吏治是当今第一要务!”

康熙道:“这是老生常谈。说说看,你的文章怎样做?”

老四回道:“儿臣有三条建议,第一,无论何种任职,上至上书房大臣,下至未入流吏员,凡逢有百姓拦轿鸣冤的,一概停轿接状,订为国家制度。如此,各有司衙门就不至为差使不同而互相推诿,庶几天下冤狱可渐减少。

第二,小慈乃大慈之贼。审讯中,官员为求减罪,积极呈禀他人罪行。其中或有胡乱攀咬,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凡供词中所涉及诸人,各省疆吏、各部官员,皆应彻查,不可姑息。

第三,皇上久已制定圣训十六条,应颁发天下学宫,训导士子知廉知耻,使为民者各守其分,循法驯良,为官者知圣人之道,法不纵贪。吏民皆知守法忠君,公忠无私,吏治自然转浊为清。”

这三条建议由小及大,由表及里,显然非一日之功,是老四胤禛和邬思道私下讨论良久,才定下来的。今天老四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