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历史渊源(1 / 1)

所谓的‘哥萨克’从词源的角度来说实际是一个古老突厥词汇,以西里尔字母表示为ка3ак。ка3ак一词可以拆分为кай和сак两部分。

前者为‘轻便的为’之意,而后者一般指驮包。因此合起来便是“轻便驮包”,用这一显着标志来指代那些军队中在前方侦查的哨卫,或者处于流散状态的部落民。

实际上根据后来语言学家考证сак这个词可能与саки(斯基泰人/塞种人)有着某种联系。

也就是说,最最古老的哥萨克实际上是一群突厥流浪民族,他们的特征是机动性强,没有一处固定驻地,经常迁徙。

在他们随一波又一波的民族浪潮从中亚迁徙到东欧时,也就将哥萨克这个突厥词语带去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从那时起,哥萨克一词才逐渐转而(同时也伴随着突厥民族在东欧的消融)指向那些由斯拉夫逃亡农奴构成的自治团体。

至于现代哥萨克群体也是从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之后才开始变得清晰,但是起义期间和起义之前的历史就没那么清楚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次起义让哥萨克彻底分裂为亲波兰的扎波罗热哥萨克族群和亲俄罗斯的顿河哥萨克族群,直到三国瓜分波兰。

就在这场分裂中,一家名叫凯尔切夫斯基的波兰逃亡奴隶跟随赫梅利茨基效忠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世,被分封到了顿河流域的罗斯托夫地区,而另一家名叫东布罗夫斯基的俄罗斯流亡波雅尔贵族则带领族人去了第聂伯河地区右岸,为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卡齐米日效力。

至于这两位的身份嘛,分别是莫妮卡妈妈先祖和巴莉亚爸爸的先祖,这也是两家族孽缘的开始。

当然这都是后话……

拿破仑攻打沙俄期间,顿河哥萨克群体踊跃参战,提供过超过百万的兵员组成了沙皇军队下辖的哥萨克几个骑兵军及大量独立的师级和团级部队。为打败拿破仑贡献了巨大力量。当然也让历代eu政治家对这些野蛮人恨之入骨。

百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时的哥萨克已经转换为混合装备火炮和装甲车的轻机械化部队了,但在勃鲁西洛夫攻势期间发生了最后一次骑兵军攻击早期坦克的战斗。最终的结果是eu坦克损失18辆。

可是哥萨克的勇武并不能挽救沙皇的崩溃,但革命最激烈的1918年,正是在时任顿河军首领的库鲁杰夫斯基(这时候已经改姓)后代女豪杰玛丽娜尤洛娃的邀请下,数十万帝国军进入沙俄故地,彻底平定了彼得格勒的武装叛乱。

至于代价也是帝国皇帝从此以罗斯大公的身份统治了这片土地。

布列塔尼亚时代,帝国皇帝其实和哥萨克达成了高度谅解。帝国政府允许恢复哥萨克自治资格,哥萨克许诺一旦帝国有战争继续为国捐躯。这种关系到了销鲁鲁时代末期戛然而止。由于这位皇帝日常不理朝政,再加上宰相修奈泽尔本身不喜欢保守的哥萨克(整个二十世纪帝国首都多次自由派集会都被哥萨克镇压)结果就是哥萨克沙俄期间的战史都被刻意掩盖,不过并没有取消各地的哥萨克自治区。

哥萨克们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就是这次摩德瑞内乱,由于战后罗斯地区来了很多欧洲投资商人,造成了持续增加的种族冲突,这时娜娜莉控制的中央政府自然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于是数十万哥萨克就在潜逃回来的莫妮卡和海兰德父女煽动下作乱,于是这几年几乎所有超合众国和新帝国军作战的热点地区都有哥萨克部队参加进来,他们也和中东佣兵民族吉尔克斯坦人一样成了新帝国摩德瑞的骨干。

目前东欧境内哥萨克大概分为三个群体:首先分为登记哥萨克和非登记哥萨克,简单说登记哥萨克就是过去那种提供兵役花名册的意思,享受政府的补贴和待遇,平时培养子弟练习军事技能然后就去当兵;非登记哥萨克就是那种认为自己是哥萨克,但是既看不上欧洲也看不上帝国,不愿意给任何人当兵但是也拿不到补贴的那种。

至于登记哥萨克,里面又分为两拨人,一部分就是原来效忠沙俄的十三大哥萨克军区,基本上都被嵌套进了帝国国家政权体系当中去了(像莫妮卡更多突出的是帝国圆桌骑士的身份),另外一部分属于亲近欧洲的第聂伯河50多家哥萨克组织组成的松散联盟。比较之下哥萨克军区拿到了更多的资金,联盟则比较边缘化,也比较穷困。

至于扎波罗热”一词的含义其实也很有趣。由于在第聂伯河中下游的河床上有许多大小石滩,在波兰语中,河流中的石滩就是порiг(波利格),而3а是前置词,表示“……以外”,第聂伯河的流向是从北向南流,石滩南边即下游,3апорiжжя的意思就是“石滩以南”,泛指第聂伯河中下游及周边地区。